购买波音787,航空公司顾虑什么?
最近两个月,南航和海航先后接收波音787“梦想客机”,在原本平静的国内航空市场掀起了一股小高潮;而在去年,空客巨无霸A380飞机交付南航,也曾令众多飞友和常旅客兴奋了好一阵,尝鲜效应一度令南航用A380执飞的航线一票难求。
不过,对航企来说,引进新机型带来的市场和品牌效应,也伴随着一些不确定性的风险,因此航企在引进787和A380这类大型客机的时候,并非没有顾虑。
不管是A380还是波音787飞机,虽然分别代表了空客与波音最顶级制造能力,但也都曾因为生产或试飞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而延迟交付,一度影响航企的航线和运力配置。放眼国外的航空公司,对新机型和成熟机型的偏好程度也截然不同,比如新加坡航空就常常成为新机型的启动客户,而很多老牌的美国航企,则更倾向于采购成熟机型。
到底该不该购买新机型?
由于大多数人的尝鲜心态,购买新机型对航空公司来说,首先无疑将从市场尝鲜效应中受益,可将其作为营销中的卖点。如果运用得好,则可以进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
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机型的效率和能耗也会比老机型提升不少,比如采用复合材料较多的787飞机,就比当前同座级的飞机省油20%,客舱内的湿度也比其他民用飞机更高。
而除了可以给旅客带来更舒适的客舱体验,购买新机型背后所蕴含的“经济账本”,则很难被外界发现。
对飞机制造商来说,在确定飞机批量生产前,都会先确定一批启动用户,而与后期订购飞机的客户相比,启动用户在飞机采购价格上可以享受不小的折扣,订单越早价格越便宜。比如南航从空客订购的A380飞机,就比后续订购这一机型的其他航企便宜不少,而作为787飞机的启动用户,南航和海航在飞机购置款上同样享受优惠待遇。
当然,机会总是与风险并存,获得优惠的同时,也必然要承受一定的不确定性。由于新机型在正式投入市场前,很多参数还不能完全确定,而且推出的时间也不好把握,这样对航空公司来说不确定性也就相对更多。
“由于投入更多新技术,使用更多新材料,要期待新机型投入运营后一点问题都没有也不太现实,这也是一种新机型交付航空公司后,会先进行验证飞行,并先执行一段时间距离更短的国内航线进行磨合的原因。”一位航空制造领域的行业内人士指出,一个全新的机型在投入使用初期都有“可靠性增长期”,而随着使用磨合的增加,飞机的可靠性也会不断提升。
那么,怎样才能用好新机型,避免相关不确定风险,并让乘客更放心地尝鲜新机型?
对航空公司来说,选择不同的新机型,需要跟自己的市场定位和战略以及机型配置结合,并确保针对新机型的机长、机务、航材、机场等保障资源准备充分。
一般来说,机队规模足够大,并有替换机型,就能够抵御新机型延迟交付、甚至交付后出现问题无法执飞等风险,这也可以作为消费者选择是否尝试新机型的标准之一。
而在对机型和市场进行充分评估方面,逐渐明确未来发展战略的国内航企虽有进步,但仍受制于一些非市场化的因素。
与国外航企不同,我国航企订购飞机,往往还涉及一些外交因素,即使航空公司可以与飞机制造商单独洽谈生意,但很多订单签订的时机和节奏,还要等待国家层面一揽子的合同。
更让人无奈的是,目前中国的航线和时刻获得,也没有完全市场化。由于航线时刻的多少和好坏属于稀缺资源,直接决定着航空公司的收益,目前掌握审批权和时刻管理的民航局和空管局依然拥有极大的权力,缺乏有效监管和退出机制,而在欧美,则是通过聘请中立的专家成立航线协调委员会来专门协调时刻分配,有的甚至进行航线拍卖。
比如国内唯一一家订购A380的南航,在订购巨无霸飞机时,原本计划执飞北京始发的国际航线,因为这种适合高端市场、洲际长航线的大型飞机,需要足够的客源和枢纽机场支撑,但当A380交付南航后,却始终无法获得国航所在的大本营北京始发的国际航权,但阿联酋航空、汉莎、法航等外航,却先后将A380开进了北京,进而开始抢占上海市场。
责编:admin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