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转型面临三条路
如果要用两个词来总结2014年上半年的民航行业,那么应该可以用“内忧外患,事易时移”。内忧指的是瑞丽航空、青岛航空等新公司纷纷成立,同时东海航空、长龙航空成功开办客运业务,市场竞争空前激烈。外患则是宏观经济增速再创新低,高铁连线成网成为主流,同时人民币贬值导致巨额汇兑损失。
此外,随着八项规定持续深化和旅游市场井喷,国内航空旅客构成也完成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游客休闲客成为市场主流,而公商务旅客占比明显下滑,总的来说国内民航业已经“事易时移”。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各航空公司经营情况怎么一个“惨淡”了得。
那么,在一片“惨淡”中,航空公司应该走向何方呢?笔者认为,航空公司从战略上、产品上和渠道上有三条路摆在眼前。
第一,战略上错位发展,差异竞争。长期以来,为更好地服务以公商务占主流的旅客,除春秋航空外,国内航空公司均采用全服务模式,即以较高的票价提供航班所有相关服务,服务所有高中低端旅客。
但随着客源结构的深刻变化,一方面全服务航空运力增长远超公商务旅客增幅,造成市场竞争惨烈;另一方面旅游市场火爆,但低成本航空发展滞后无法满足出行需求。各航空公司也逐步注意到了这一点,除长期低成本运营的春秋航空外,西部航空、首都航空、中联航空、幸福航空、华夏航空等纷纷宣传转型低成本,而拟低成本运营的九元航空和福州航空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建当中。
同时,不仅是低成本,我们还要鼓励像青岛航空这样的精品航空,以较大座椅间距、较优质的服务,专注高端公商务市场。我们必须强调差异定位、错位竞争,这样不仅能够缓解行业竞争惨烈的局面,还能够满足旅客出行多样化需求,刺激市场增量,最终实现错位发展。
第二,产品提供增值服务,附加收费。目前,国内各公司客运收入90%以上均来源于客票收入,仅有不到10%来源于常旅客积分计划、逾重行李等项目,收入来源过于单一。而国外优秀航空公司来自于增值服务的附加收入,已占收入总额的30%以上。全球增值服务的市场规模也已从2007年的25亿美元,发展到去年的315亿美元,6年增长了近12倍。其中美国的精神航空从每位旅客口袋里额外掏出51美元的附加收费,占其总收入的38%。
国内来看,国航近期也推出了“有偿选座”服务,600元可选紧急出口和经济舱第一排等“可以伸伸腿”的大间距座位。未来,全球增值服务的浪潮也必将席卷中国。
面临经营压力巨大的情况,笔者认为,各航空公司必须强烈关注增值服务模式,设计收费模式,深耕旅客需求,拓展收入来源。具体服务产品设计上,应当多做加法,少做减法。先从酒店订房、租车代理、特殊餐食、常旅客积分合作等新增服务着手,做加法,让旅客获得增值享受后心甘情愿地掏银子。同时先少些考虑采用付费选座、付费托运行李、付费机上餐食饮料等方式,将原有免费服务剥离出来单独收费,难免引起旅客的不理解和反弹。即使未来国内航空公司的平均附加收入仅占总收入的10%,每年全行业也将增收约400亿元,这将极大地改善民航业的经营状况。
第三,渠道上科技创新,直销为王。在业绩不佳的时候,控制成本便成为各航空公司提振业绩的不二法门,那么,应该向哪块成本下刀呢?笔者认为,销售代理费首当其冲。理由有二,一是已有强大的“替补球员”。近年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如果建立起强大的直销平台,航空公司已经能够实现销售市场的全覆盖,无须代理便可将机票直接卖给来自全球各地的旅客。二是潜力巨大。目前国内机票代理费佣金主要采用“3+X”模式,即1000元的机票至少有30元进入代理的腰包。如能降低代理费率,同时提高直销比例,每年将节约巨额销售代理费。以国航6月国内机票费率降低1个百分点为例,按其2013年国内客票收入及代理占比估算,全年将节约4.8亿元。如直销比例有所提升,则成本节支将远高于此。
总而言之,民航业“内忧外患,事易时移”并不可怕,效益下滑、面临亏损也无须惶惶,只要沿着这三条脱困转型之路,航空公司未来必然会越走越顺。
作者系拥有管理咨询背景的民航从业人员
责编:admin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
- 上一篇:航空公司选座收费 行业垄断使然
- 下一篇:航班选座费何以合理却难服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