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空港文化 > 观点 >> 正文

美式“飞行小镇”水土不服 需立足国情再创新



2015-01-20   作者:于一  来源:中国民航报   点击量:    打印本页 关闭


  经历了2010年~2012年各地通用航空的运动式、排浪式发展,“通航产业园”“通用飞机制造”等概念逐渐退去神秘光环,造飞机难、取证不易、销售更难,通航园区就业吸纳和税收贡献均不明显等问题开始凸显。自2013年下半年以来,部分地区在是否上马通用航空项目上开始举棋不定,既难以抵挡未来广阔市场的诱惑,又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摸不真切。2014年4月,一条关于“美国航空小镇家家开飞机出门”的新闻迅速蹿红,随后从东北到西南开始掀起规划建设飞行小镇的热潮,飞行小镇俨然成为了通航发展的2.0模式。

  半年多的时间过去了,雄心壮志不再,各地飞行小镇仍停留在概念与规划上。这不是国外先进经验第一次水土不服了,贝塔斯曼、肯德基穿梭餐厅、ebay等案例都告诉我们,不顾国情的生搬硬套很难取得成功。美式飞行小镇是百年通航文化的积淀,是通航高度发达的产物,应具备一些基础条件。

  一是发达的通航产业。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们羡慕美国是车轮上的国家,却忽略了美国丰富的道路网络,良好的交通秩序和发达的汽车研发、制造、服务保障。今天,我们羡慕美国人像开私家车一样翱翔蓝天,也不应忘记23万架通用航空器背后的1.9万座通用机场、3500家FBO、1万余家MRO、61个AFSS以及开放的空域。美国的飞行小镇是通用航空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先有通航,后有小镇。

  二是浓郁的通航文化。飞行小镇之所以存在,最重要的是美国有浓郁的通航文化,有千千万万的飞行爱好者。截至2013年底,美国民航驾驶员有效执照总数达59.9万本,其中飞机私照18万本;而同期我国民航驾驶员执照总数仅为35505本,其中私照为2480本。在笔者日常与美国友人的交流中,很多人提到从小就跟随父母或者兄长体验了飞行的乐趣,在取得汽车驾照前便考取了飞机驾照。通航文化的积淀为飞行小镇提供了市场基础,庞大的通航人口催生了“与飞机住在一起”的个性需求。通过网站检索,我们发现,著名的Spruce Creek飞行社区房价要远高于周边同类地区的同类房源。市场之所以接受其高价格,还是因为有广泛的飞行爱好者的群众基础。

  三是适合通航发展的生活方式。虽然飞行是飞行小镇的亮点,但小镇也承载着日常生活的功能。建设飞行小镇要包括机场、跑道、滑行道、住宅、机库和相关城镇配套设施,需要占较大面积的土地。尽管美国地广人稀,但也只能修建在远离大型城市的地方。这恰恰与美国人民居住在市郊的习惯不谋而合。此外,通用航空已融入到美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即在许多偏远地区是当地居民唯一的出行工具。反观我国现实,私人飞机、私人飞行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仍属奢侈品,东部沿海城市的高端人群玩得起飞机,但大城市寸土寸金、空域紧张限制了飞行小镇的建设;西部地区地广人稀,但消费能力和配套设施又难以支持美式“飞行小镇”。

  成熟的通航产业和庞大的通航人口使飞行成为一种日常生活方式,广袤的大型地块和特定的生活习惯促使小镇落成。从目前来看,我国大规模建设美国式飞行小镇的基础条件尚不成熟。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为革命胜利提供了重要指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美式飞行小镇尽管不适合现阶段中国国情,但其背后隐含的模式和逻辑同样可以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飞行小镇的核心是围绕飞行功能的产业综合开发,从全世界范围看,表现形式上既有以房地产开发为主的住宅型小镇,又有依托风景名胜的旅游型航空小镇,还有依托航空博览大会资源的会展型小镇。此外,围绕机场配套商务办公设施的商业型小镇也是其中的一种。

  因此,飞行小镇并非必然是“飞机+别墅”。考虑我国通用航空发展特点,应以多元化确保投资收益性,以大众化保证业务规模。

  多元化扩展了利润来源。我国通用航空仍处于投入期,飞行业务投资回报率偏低,发展以景区、环境、休闲、健身等资源为基础,以观光游览、航空运动、飞行体验、执照培训为亮点,以旅游业、服务业、建筑业、文化创意产业为盈利点的综合型飞行小镇可以确保投资在商业上的可行性。

  群众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目前,国内通用航空定位仍不接地气,工农作业与日常生活毫不相干,商务航空只是明星和富豪专享,即使是飞行体验动辄上千元的价格也让人咂舌,因而让普通百姓爱上飞行是我国通航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如西北某地正在建设中的通用机场,定位于面向大众的航空文化科普,以航空历史、老旧飞机、航模加深直观感受,以草皮跑道降低投资成本,以热气球、三角翼、模拟机将飞行体验消费减少至百元,机库墙面留给娃娃做航空绘画,配套运动执照培训、房车、沙漠越野等项目,是通航大众化的有益尝试。(作者系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讲师)

责编:xwxw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

 
  • 政策
  • 焦点
  • 人物
  • 航企
  • 建设
  • 商务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国际空港信息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www.ia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27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