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要能管住飞行中的手机
目前,我国禁止旅客在飞机上使用手机,这是《中国民用航空法》中明确规定的,对于违犯者予以治安管理处罚乃至刑事处罚。如果有的旅客对该法律法规不清楚,也能通过起飞前客舱广播和安全视频听到或看到这些明确要求。即便是旅客对此都没有注意到,乘务员在起飞前进行安全检查时,也会提醒仍在使用手机的旅客关闭手机。
就机上禁止使用手机这样一个问题,航空公司要采取如此繁琐的措施反复确认,正是因为把航空安全、旅客生命放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但有些旅客仍不理解、不配合,甚至做出过激行为。
近期,又出现了旅客在飞机起飞、下降的关键阶段不听劝阻仍执意使用手机,谩骂劝阻的乘务员、安全员,甚至大打出手,最后被地面公安予以拘留5天处罚的新闻。看过不少类似报道,真不知旅客为何漠视保护他们飞行安全的法规?旅客危及飞行安全的行为日益受到重视,与此相伴的,应该是航空法律法规要能真正管住飞行中的手机。
其实,最初国内外民航都普遍对机上使用手机说“NO”。但随着国外有的航空公司对手机禁令有所松绑,例如美国、欧盟、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已经明确在飞行过程中可以使用手机,但需要调成“飞行模式”。正是因为规定不一致,一些旅客质疑手机必须全程关机的科学性。但从科学研究角度来看,机上使用手机是否对飞机通信系统造成干扰,目前还是没有一致的结论,没有数据表明绝对会产生干扰或是绝对没有干扰。即便在机上使用手机,对飞机通信系统造成的干扰很小,但对于承载着国家千万元资产、数百名旅客生命的航空安全而言,这种干扰可能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与飞行安全的风险相比,每名旅客只是在航班上暂时关闭几个小时手机,这种成本实在是太低了。正是为了消除可能造成安全事故的隐患,国家上升到通过立法来明确机上禁用手机。
既然是法律,就有严肃性、权威性和强制性。无论是否质疑法律条文的科学性或即便是百般不情愿、不理解,在现有法律没有废止或修订前,选择乘坐中国民航飞机的旅客就必须不折不扣地遵守,如果违犯就应该受到相应处罚。过去,的确有一些航空公司对旅客机上使用手机、谩骂殴打工作人员、机上吸烟等事件表现出息事宁人的态度,结果只会纵容旅客再次违犯民航法律法规。有的违法行为即便受到处罚,但由于处罚的力度不够,威慑力较小,违法成本过低,旅客也认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不能对自己行为的后果进行正确评估,也是此类事件频发升级的原因。
执法严明体现了对绝大多数遵守法律法规旅客的公平,是让旅客牢固树立法律法规意识的必要手段。在执法严格的欧美国家,不少中国旅客在乘机时说话嗓门小了,也能认真配合繁琐的安检和空乘对客舱安全提出的要求,在航班延误时也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过激语言和行为。因为他们知道,对工作人员出言不逊、对空乘客舱安全工作不配合,可能触犯欧美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其后果是严重的。仅2011年,美国就有超过1.7万名旅客被拒绝登机或被驱赶下机。这样的严格执法不是小题大做,而是对绝大多数旅客航空安全的保障,是逐步减少旅客违法行为的必要手段。近期,国内民航着手建立民航旅客信用记录和联动机制,加大对客舱及候机楼内违法违规和不文明行为的处罚力度,也是在增加旅客违法成本方面迈出的有力一步。
当然,法律法规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形势的变化,修订、废止、新制定法律法规都是必要的,但这种可持续性变化应是被正向有序的行为促进的,而不是由对抗、挑战现有法律法规推动的。正如航空公司越来越意识到旅客希望在机上使用手机的强烈需求,他们并没有把手机禁令当做不作为的挡箭牌,而是积极在研发高科技产品、改造机载WIFI设备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增加机载娱乐设施,丰富旅客空中生活,这些正是重视旅客需求的体现。因为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航空公司需要为旅客提供优质的服务。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机上使用手机的禁令在中国也会被取消。但只要现行民航法律法规中的手机禁令存在一天,所有人就必须无条件服从。以身试法者,违法必究!
责编:admin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
- 上一篇:航班延误,机场应如何服务?
- 下一篇:客舱卫生不该成为“抱怨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