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大飞机:不应低估长远意义
11月2日,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在其上海的工厂举办新闻发布会,中国首架大型客机C919正式下线。
主流媒体多认为,C919体现的不仅是一架大型飞机的价值,还将打破波音空客的双寡头垄断,有利于国家高端工业和制造水平的提升,关乎中国长远战略利益。一些批评者认为,C919大部分供应商是外资或合资公司,依然是中国“高技术产品组装业”的产物,对其安全性和商用前景很不乐观,甚至戏称“请领导先坐”。
跟以往任何一场网络争论一样,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发现,“粉”与“黑”之间与其说是辩论,不如说是争鸣——自主制造还是攒机从下定义的那一刻已进入分歧;而对C919前景的争辩,还将航空运输服务市场上的企业竞争与国家间的航空工业的产业竞争等同,从而低估了国产大飞机的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
概念之争还是有色眼镜
关于C919的攒机说来自网上流传的一张C919供应商列表,列表显示C919的机身、机翼等组件由中航工业旗下各子公司供应,而其发动机、液压系统、航电系统等却是由赛峰、通用电气、霍尼韦尔、伊顿等外资公司供应。这些信息,让不少网民惊呼国产大飞机只是中国制造了一个壳,核心部件和关键技术还是用外国公司的,自主在哪里呢?
个人电脑的“攒机”生产方式,已经深刻影响了网民的观念。一方面,似乎作为整体的一个产品,其品质、特性仅仅是由供应商来决定。其次,一个攒字,将复杂的过程变得过于简单。有过DIY经历的网友都知道,就算是组装,测试优化也是技术。不仅仅是计算机,从国产汽车、手机,乃至家电,初代产品面世之际都曾遭遇与C919类似的质疑。甚至更进一步,若主要供应商是外资企业,那就是国内某某工业全面沦陷;如果供应商是本土企业,又加上山寨之名。
回到C919攒机说的舆论争议,从公共说理角度来看,争论两方首先要厘清基本概念,就是明确何为自主,再按照自主的定义逐层辩论C919是否满足自主的条件。攒机说出现在舆论中不到一个上午,就在微博、知乎的网络平台上遭到网友的批驳。如微博用户@裸枪的文章,先定义“自主”的5条标准再逐条论证,因相对清晰的逻辑而具有较高的说服力。
进一步分析,如果仅仅是因为说理的原因导致了攒机说,是不是中国商飞准备一篇说明C919的详尽文章就能避免这种质疑呢?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认为,与其直接反击舆论,不如找到“舆论豁免权”顺势而为。我们观察发现,企业的设计力,能有效减少外界对其模仿、山寨的质疑。这意味着即使与竞品有相同的供应商,但因为某些独特的设计,它会给消费者带来全新的体验,从而赢得舆论支持。MacBook和普通笔记本电脑会采用相同的显示模块、处理器、内存和硬盘,但消费者不会认为两个属于一类产品,因为苹果对硬件和软件的重新设计,让MacBook有了与众不同的使用体验。此外还可以参考国产手机和汽车的进化史。实际上在判断C919自主身份的标准之一,就是自主设计的飞机总体方案。
大飞机背后的战略雄心和市场信心
关于C919的另一层争议,则围绕在C919的商业前景上。具有代表性的是《经济学人》的一篇文章,作者援引一些航空分析师的观点称,虽然C919有国家的大力支持,但要从波音和空客的订单中分一杯羹依然困难。中国、俄罗斯在飞机设计方面或许水准很高,但是要建立超级复杂的生产系统的供应链,满足飞机所需要的极高可靠性和安全标准,这方面的经验非常有限。另外一些舆论表示,通过自由贸易和市场交换,可以解决大飞机问题,应该看到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
主流媒体对此着墨颇多,例如新京报评论指出,大型客机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对我国的经济和科技发展具有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涉及机械、电子、材料、化工等几乎所有工业门类和空气动力、人机工程、系统工程等数百个学科。航空产业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国青年网则称大飞机是中国梦的众筹之花,等等。
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发现,与主流媒体偏爱宏大叙事不同,在以个人用户为主的社交网络中,相对反驳攒机说而言,对大飞机战略意义的更为细致的思考与分析相对更少。因为技术型问题往往就事论事,对客观事实和情况本身的争议不多,争辩的往往是对事实的认知和解读。另一方面,涉及产业政策、社会利益等话题的辩论很容易在喧哗中简化为立场之争,从而脱离问题本身变成网络骂战。这些导致了舆论对大飞机长远意义的理解显得有些空洞。
人民大学聂辉华教授是为数不多的以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大飞机是如何成为国家战略的网友。他表示,按照静态经济学的观点,中国缺乏先进的航空技术且并不具备生产大飞机的比较优势,不应该生产大飞机。但动态地看,中国市场足够大,合适的机制体制下,足以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飞机。
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认为,无论是攒机说还是比较优势说,围绕在C919舆情背后的,是国产大飞机如何给予消费者足够的信心。一方面,C919本身需要试飞,需要取得欧美市场的商业飞行许可,另一方面,在传媒日益发达的今天,国产大飞机的舆论环境并不宽松。一个类似的比方是,机器人尽管降低了工人的工伤率,但一旦造成伤亡,机器杀人的消息就会铺天盖地。中国的高铁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尽管2011年的动车追尾事故让舆论将高铁比作活棺材,但今年铁总宣布将于明年恢复350公里时速时,舆论上更多的是支持之声。
责编:admin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
- 上一篇:离MH17航班空难真相大约只有一层纸
- 下一篇:西奈空难:伤俄罗斯的心,要埃及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