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空港运营 > 保障 >> 正文

民航空管系统2014年发展回眸



2015-01-08   作者:李芳芳  来源:《中国民航报》   点击量:    打印本页 关闭


  在全系统上下3万余名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民航空管系统平稳走过了2014年。这一年,安全目标平稳实现,服务品质稳步提高,干部职工人心稳定。这一年的空管发展关键词,值得细细品味。

  (一)关键词:安全

  安全是空管发展永恒的主题。2014年,空管系统加强安全管理,完善安全管理规章和管理手段,开展安全专项整治,稳步提高安全管理质量,确保安全形势平稳。2014年1月~11月,空管系统保障各类飞行起降约772万架次,同比增长7.19%。事故征候万架次率为0.0027,优于民航局规定的0.007的安全指标,各项专业安全指标均符合预期。

  稳中有新 做好安全工作

  安全工作既要讲究平稳,又要积极创新。要在不断变化的发展形势面前确保持续安全,必须做到稳中有新。

  确保安全要“稳”。安全工作事关重大,容不得半点马虎。在空管事业飞速发展的今天,空管系统必须筑牢根基。各类规章是否完善?运行程序是否合理?标准是否科学?……这些都是空管系统需要思考的问题。因此,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要从制度上为安全发展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空管系统还要注重建设安全文化,使员工将各种安全规章制度真正内化于心,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

  确保安全还要“新”。民航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对空管系统的发展提出了诸多要求,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我国空管系统应积极引进新技术和新的运行标准,提高安全运行裕度。2014年北京首都机场开始应用的平行跑道目视进近技术,就有利于充分发挥飞行员的主动性,同时有利于管制员集中精力,确保安全。

  “在岗一分钟,安全六十秒”。这一诸多空管运行单位张贴在墙上的口号,既体现了空管系统对安全的重视,也说明了安全工作的不易。在2014年安全运行的基础上,空管系统将继续稳中有新,朝着持续安全的目标坚定前行。

  大事记:

  1.出台了《空管系统不安全事件差错标准》《空管系统危险源管理办法》,起草了《空管系统安全评估管理办法》等指导材料,从制度上明确了相关标准和安全管理工作程序。

  2.完成空中交通管制安全评估系统与空管实时运行风险管理系统项目,对空管安全信息系统和空管运行品质检测系统进行升级,实现了空管运行品质检测系统的区域性联网,全面掌控区域性安全运行情况。

  3.推广目视间隔和目视进近。北京首都机场终端区开始实施平行跑道目视进近实验运行,成都、重庆、昆明进近管制区相继实施目视间隔运行。

  4.完成132座机场的仪表程序修订、800余个进近程序修订。目前,全国已经有195座机场的仪表程序可以实施连续下降最后进近(CDFA)。

  (二)关键词:品质

  2014年,民航空管系统充分发挥协同运行优势,加大信息公开力度,使各单位的联动更加有效,服务品质、社会满意度得以提高。

  发挥协同优势 让公众“点赞”

  当社会公众对航班运行品质日益关注时,空管这个一直在默默努力的系统终于走到了社会公众的面前。2014年,社会公众对空管满意度的提高离不开空管系统的协同努力。

  加强协同才能提高管制运行效率。一系列提高管制运行效率的举措,都离不开各管制单位的高度协同。东部高空空域整合、缩小管制移交间隔,要求相关单位在设备扩容、管制协议、人员支援等方面予以协同配合;及时启动MDRS(大面积航班延误应急响应机制),需要气象部门、管制部门、运行部门等有关部门进行信息提供和分析,并需要信息平台及时发布预警。在空管一体化的背景下,各部门、各单位实现了高度协同,促进了管制运行效率的提高。

  加强协同才能提高民航服务品质。作为民航运行的神经中枢,民航服务品质的提高离不开空管与航空公司、机场等业内单位的协同。2014年,在MDRS机制和CDM系统的配合下,空管系统积极与航空公司、机场联动,及时公布大面积航班延误预警信息,给出相对精确的起飞时间,方便航空公司和机场为旅客提供相应服务,减少了关舱门后的等待时间,从整体上提高了民航服务品质。

  加强协同有助于获得公众支持。在航班量增加、客观空域条件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仅靠空管内部的努力无法彻底解决航班延误问题。但是,空管系统的协同努力却可以尽最大可能地获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2014年,空管系统通过协同联动,更加积极主动公开信息。在数次天气等引起的大面积航班延误前,空管系统的信息公开获得了公众“点赞”。

  在民航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空管系统要进一步加强内外协同,不断提高运行品质,为业内发展和社会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大事记:

  1.缩小雷达管制移交间隔。实施雷达管制的区域管制单位间的雷达管制移交间隔由40公里缩小至30公里,使管制移交点单位时段内航班通行能力增强了约33%。

  2.初步构建全国流量管理体系,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沈阳、乌鲁木齐7个管制中心成立流量管理室,在部分繁忙中低空、进近管制和塔台进近管制单位设立流量管理岗位。

  3.启动了基于空中交通通行能力的MDRS,及时发布大面积航班延误预警。截至2014年10月31日,共发布大面积航班延误预警82次。其中,红色7次,橙色17次,黄色58次。经分析,大面积航班延误的主要原因为军事活动和复杂天气。

  4.空中交通信息平台上线试运行,24小时实时更新运行限制、空中交通通行能力、无线电干扰、全国飞行态势和航空气象等信息。信息平台还及时配合MDRS,面向公众及时发布延误预警,加大信息沟通力度。

  5.继续推进高空空域整合,完成郑州高空接管第三阶段工作,实现了北上广三大区管中心无缝衔接,减轻繁忙航路的运行压力,提高管制运行效率。

  6.民航气象综合服务平台正式运行,提供集中统一、方便快捷的气象信息服务,还向社会公众提供最新的航空气象信息,方便旅客实时查询机场和航路天气。

  7.对《民航航班正常统计办法》进行修订,每月一次面向民航系统和社会公众提供权威的航班正常性数据。未来,将根据实际情况对《民航航班正常统计办法》进行完善。

  (三)关键词:空域

  伴随着民航空管事业的发展,民航空域管理工作在探索中前行。在各方的不断努力下,我国民航空域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运行管理环境也有所改善。但是随着航班量的不断增长和军民航需求的日益变化,挑战依然存在。

  立足于内 目光向外

  一方面是飞速增长的航班量,一方面是缓慢增长的空域资源。长期以来,为化解这一矛盾,空管系统不等不靠,立足于内,目光向外,尽可能地为民航发展提供更大空间。

  立足于内就是要在现有资源条件下,尽可能地进行精细化管理,提高空域使用效率。近年来,民航空管系统内部挖潜,通过搭建空中立交桥、骨干航路单向循环改造等方式,提高空域使用效率,进一步解决骨干航路的拥堵问题,让现有资源发挥出“1+1>2”的作用。

  目光向外是要争取空域管理部门更多的支持。如同地面交通一样,空中之路也涉及“征地拆迁”问题。近年来,军民航协调不断加强,已携手走出了若干空域调整的“好棋”。在寻求民航空域扩大时,民航空管系统可以抓住关键点,在充分考量军民双方的需求后,以点带面,降低协调难度,实现共同发展。比如,2014年推进的数条大通道建设、华北地区空域优化等工作就是在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开展的,降低了协调难度,实现了军民航的协同发展。

  空域资源不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民航空管系统发展的重要问题。空管系统只有做好内部努力,才能争取外部支持,为民航发展争取更大空间。

  大事记:

  1.总结完善京昆航路单向循环运行机制。逐步形成了空中大容量通道设计理念,并推进更多骨干航路单向循环改造,增强骨干航路通行能力。目前,若干空中大通道方案已在协调落实中。

  2.推进重点地区空域优化。在华北地区空域优化中,在首都飞行特区周边新辟2条国际航线、3条国内航线和8个机动指挥区域。川渝黔地区的空域结构优化工作则实现了贵阳机场的北向进出分离,使贵阳管区4条主干航路实现单向运行。推进大连、南京、青岛等机场进离场航线分离,实现了南京机场全部4个进出方向的单向运行,理顺了起降南京的37个城市对和飞越南京的53个城市对间的班机航线。在渤海地区增开了14条国际飞行航线,开通了4条国际骨干航线,实现了渤海湾地区大连、青岛等主要机场的起降航班以及高空飞越航班的单向运行。为助力国际旅游岛建设,海南地区在原有1条航线的基础上新辟了3条航线,有效地解决了进出海南的航班拥堵问题。

  3.出台紧急迫降机场使用规定,会同国家空管委、空军、公安部、海关总署、质检总局等相关部委联合下发了《境外航班使用紧急迫降机场实施暂行规定》,并正式将敦煌、嘉峪关、玉树、吐鲁番和库车5座国内机场作为紧急迫降机场,提供给境外航班在遭遇突发情况下迫降使用,以全面提高西部地区空中飞行安全水平与经济效益,有效确保空中丝绸之路运行顺畅。

  (四)关键词:人才科技

  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2014年,空管系统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广新技术应用,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百年树人 为发展储备人才

  民航局局长李家祥曾指出,全面推进建设民航强国战略,实施“科教兴业”和“人才强业”是一项战略性基础工作。

  人才队伍建设对空管确保安全、提高运行品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空管系统每个岗位都是空管安全运行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岗位从业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空管安全工作开展的好坏。因此,空管系统着力提高关键岗位的专业人员素质,探索出统一招聘、统一培训等人才培养模式,狠抓关键岗位人员的资质能力建设,逐步打造出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

  在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的过程中,空管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也有了新的发展。2014年,空管系统继续推进PBN(基于性能的导航)、AIDC(空中交通管制设施间数据通信)等技术的应用,对于提高空管运行效率、增强空管保障能力有着积极意义。

  在建设民航强国的征程中,空管系统要进一步创造人尽其才的环境,培养一支业务水平高、职业素养高的专业人才队伍,推进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为空管系统的发展储备人才。

  大事记:

  1.提高管制员ICAO英语能力。2014年,3043人次参加了管制员ICAO英语测试,ICAO4级以上通过率为75%。

  2.实施人员统一招聘,对管制、通导和气象3个方向的技术人员进行统一笔试、分级面试、择优录取,组织开展招聘工作的抽查与自查。2014年统一招聘了管制方向634人、通导方向181人、气象方向66人。

  3.开展新进专业技术人员岗前统一培训,努力提高培训质量和员工专业化水平,组织空管系统57名管制骨干以及民航大学、民航飞行学院及南航大568名管制专业毕业生,举办了管制员岗前训练营。

  4.继续推进PBN技术的研究应用,共完成了29座机场的PBN飞行程序设计任务,开展了16座机场的PBN飞行程序实施工作。目前,正在积极推进新疆全疆地区航路航线PBN运行,计划2015年初正式实施。

  5.大力推进AIDC管制移交技术的应用。广州区管中心与台北区管中心正式实施AIDC管制移交,上海区管中心与日本福冈区管中心、韩国仁川区管中心和大连区管中心的AIDC管制移交工作也在推进当中。

  (五)关键词:建设

  2014年,空管系统加快战略规划,推进空管工程建设,抓好重大工程项目管理,为空管系统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

  适度超前 满足发展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考察工作时,就推进北京发展和管理工作提出5点要求,其中提到要提高城市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质量,构建适度超前、相互衔接、满足未来需求的功能体系。同样,空管系统要发展,也要注重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质量,适度超前,满足未来发展需求。

  近年来,空管系统发展十分迅速,保障航班量快速增长,扇区划分越来越多,人员队伍不断壮大,对设施设备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空管单位不断对原有设施设备进行升级扩容。北上广三大区管中心在整合东部高空时,就对原有指挥系统进行了升级扩容;另一方面,空管单位还根据发展需求,推进新项目。正在推进中的沈阳区管中心和乌鲁木齐区管中心项目,未来可以满足这两个地区不断增长的航班量需求。这些扩容和新项目,为空管系统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硬件条件。

  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空管系统也要合理预估发展前景,适度超前。在民航业高速增长的大背景下,曾出现候机楼投入使用当年,旅客吞吐量就超过设计容量的情况。目前,部分地区的航班增长量年均超过20%。在此情况下,空管系统在建设设计之初,就要充分为日后发展留出余地,让指挥系统能扩容,保障场地有空间,满足未来的发展需求。

  大事记:

  1.建成23座机场的运行协调决策系统(CDM)、空管设备运行保障基地等6个项目,推进沈阳、乌鲁木齐区管中心等8个大型项目建设。

  2.首都新机场空管工程飞行区通信管道工程初步设计合同签署,标志着首都新机场配套空管工程全面启动。

  3.完成工程项目可研上报88项,总投资额为52.8亿元。完成建设项目招投标216项,节约资金4.14亿元。

  4.加强前期设计、协调报批、工程能力建设,东北、西北空管局已成立设计部门,加大空管项目前期审批的协调力度,缩短项目审批周期,推动工程建设进度。

责编:xwxw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

 
  • 政策
  • 焦点
  • 人物
  • 航企
  • 建设
  • 商务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国际空港信息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www.ia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27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