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航8次执行援非抗疫航班:穿越大半个地球守护你
这是一次次载满国际人道主义精神的飞行,飞越大半个地球,只为能够救助那片贫瘠土地上的人们。
在西非遭遇埃博拉疫情侵袭的时候,东航的航班一次次起飞,飞往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几内亚等疫情最严重的地区,带去的是中国人民的救援物资,还有最急需最宝贵的人力和医疗资源。2014年8月~2015年3月,东航紧急执行援非抗疫国际救援运输飞行13架次,先后运送赴西非医疗队1168人次,运送物资246吨,接回前期在西非疫区工作的医疗队203名。
2014年2月以来,埃博拉疫情在西非地区愈演愈烈。中国政府和人民迅速响应当地政府和人民的吁请,成为第一个向疫区三国提供援助的国家,彰显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诠释了中非共同体的理念,展示了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兄弟情谊。而在中国此次援助行动中,东航始终奋战在国家援非抗疫紧急驰援的最前线。从2架运送紧急救援物资的货运包机,到先后6次运送国家派出的专家组和医疗队,每一次飞行都飞越20多国领空、往返跨越4万公里,圆满履行了国家赋予的使命。
一级响应确保万无一失
在包机任务下达后,东航第一时间作出了“按期送达、顺利接回、不惜代价、精心保障”的保障指示。虽然此前有过运送医疗队前往海外的包机,但接运抗疫医疗队从西非回国的任务,却是第一次。怎样才能保证万无一失?
东航召集下属的运控中心、飞行部、客舱部、空保部、维修部、地服部、综管部等相关单位召开了动员布置会,确定选派机组人员配置方案、商讨保障流程、协调航路申请、医疗救援防护等事宜。东航利用“非典”疫情时摸索出的一套管理办法,针对飞行全程可能涉及的20个环节,分门别类地制定了防控措施。其中既有什么情况下需要穿戴防护服等常规措施,更有细致入微的操作细节。一个完整的防控体系,在航班起飞前,于几天之内织就而成。
还有一项巨大的压力来自“航路申请”,这在11月14日的第二批运送医疗人员任务中尤其突出。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处于非洲西部,我国航空公司从未执飞过这几个国家的航班,按照规定要取道莫斯科飞行,种种情况决定了这次飞行的难度超越了以往。按照国际惯例,每经过一个国家就必须提前进行航路申请。“包机计划14日起飞,准备时间只有5天,能否拿到飞越许可,当时谁心里都没底儿。”东航运行控制中心副总经理刘岳中坦言。
在通常情况下,全新的航线从设计到验证,至少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值得庆幸的是,在我国外交部的总体协调下,依靠外交途径努力,东航在极短的时间内,先后取得了蒙古、俄罗斯、白俄罗斯、捷克、奥地利、西班牙等沿途航线17个国家的适航批复,航线许可在起飞前3个小时全部收到回复。
援非抗疫救援吹响“冲锋号”
2014年8月11日,一架满载着抗击埃博拉疫情物资的专机在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机场缓缓降落,这是东航旗下中国货运航空公司向疫区紧急运送人道主义援助物资的包机,开了中国租用包机援非的先河,吹响了中国援手西非三国共同抗击埃博拉疫情的号角。
2014年8月7日,商务部宣布,中国政府决定向埃博拉疫情严重的西非三国提供总价值达3000万元人民币的紧急人道主义物资援助。任务下达后,东航迅速行动,安排中货航组织各生产运行部门及欧洲营业部。载有85吨卫生救援物资的航班于10日下午从上海浦东机场起飞,在北京时间11日19时40分到达西非第一站几内亚科纳克里,然后继续飞往塞拉利昂弗里敦和利比里亚蒙罗维亚,13日顺利返回上海。
东航上海西区货站接到任务后,顶着时间紧、任务重、货量大的重重压力,充分考虑了货量、天气、特种货物、交货路径、库存能力、空侧场地等方面的综合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布置安排,制订了多套应急预案。接下来就是持续了近24个小时的库区作业,灯火通明、挥汗如雨的不眠夜,因为这些贴着国旗的救援物资,变得格外有价值。
历经曲折开通“空中生命线”
与运送救援物资的货运包机相比,搭载了医疗工作人员的客机飞行难度一下子加大了不少:面对肆虐的疫情,面对西非机场的保障条件、中途站点的补给、长时间海外飞行可能引发的意外等诸多未知因素,东航人义无反顾。自2014年9月16日,东航首次运送援非抗击埃博拉疫情医疗人员以来,至今共执行了6批次包机任务,承担了绝大多数中国医疗人员援非抗疫的运送保障任务。据统计,东航先后有320人次的飞行、乘务、机务、载重平衡等各岗位人员主动请缨,参与全程的运输保障工作。
2014年11月14日,东航再次运送285名医疗专家赴利比里亚,机长庞建军将这次任务形象地比喻为“青蛙跳”:历时40多个小时,其中从莫斯科至利比里亚就要飞10多个小时,飞机横跨整个欧洲大陆,经过白俄罗斯、波兰、捷克、德国、瑞士、法国、西班牙等10余个国家。如此多的经停站点,如此长的飞行时间,这在执行包机任务中并不多见。
大爱无疆大责无言
执行援非抗疫航班任务的东航人,承担的是一种大责,表现出的是一种大爱。在包机任务保障中,一位名叫曲江的副驾驶丢下临近预产期的妻子前去执行任务。当他驾驶着搭载220名医疗专家和医护人员的空客A330客机从首都机场起飞时,他的女儿也在那一刻呱呱落地。
乘务长陈颖是11月14日包机机组中唯一的女性。她告诉记者:“我从事乘务工作13年了,但从未遇到过这样艰巨的任务。我想通过这次经历,更好地磨炼自己,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执行任务期间的机上广播、照顾机组成员和女性旅客服务跟踪基本上都是由陈颖负责的,她的温柔、细心赢得了许多医护人员的称赞。
在接送医护人员任务中还有一个艰巨的环节,就是返程时的个人防护。由于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疫区机场防疫措施落后,机组要在疫区接医护人员回国,而这部分医护人员中如果有人感染,机组人员就将面临被感染的危险。从上海出发前,东航航卫部门特别邀请防疫专家给机组成员进行了防护知识培训,并为机组成员配备了防护服、口罩、手套、消毒免洗洗手液,还在飞机上加配了卫生防疫包等。
2015年1月14日,东航第三班西非医疗队运输包机飞赴利比里亚。返程航班在机场短停期间,先前已执行过两次塞拉利昂包机任务的副驾驶孙嘉俊第三次穿上闷热的防化服,在35摄氏度的高温下到飞机下承担加油和检查飞机的任务。在1个小时后返回机舱时,他的汗水早已浸湿了衣裳。
身为客舱经理的曲元先后两次参与援非保障,每一次他都是最操心的人,更创下了连续40多个小时不合眼的纪录。为了减少或避免可能与疫情接触,他合理安排乘务人员的工作,将风险最大的迎送任务留给自己。机组为避免来自疫区的感染,在到达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后,只加油,不提供餐食,还将不多的卫生用品和餐饮全部留给下机的医护人员。在回程时,为保证撤回的医疗工作者吃到餐食,乘务员往往连续10余个小时忍着饥渴,上演着新时代机上的“上甘岭”。
人们都说他们是“英雄机组”,面对这样的称赞,东航人员连连摆手:“我们只是飞了一次远程包机,那些援非的医疗队员才是真正的英雄!”
责编:admin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