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显斌:三次从起点出发 乐当“兵头将尾”
黄国庆 摄
与汪显斌握手时,他手上厚厚的茧子会提醒你,眼前这位中年人从事过繁重的体力劳动;听他侃侃而谈带好手下60多名装卸工人的心得时,你也会由衷欣赏他的管理智慧。汪显斌,东航地服虹桥装卸服务中心二分部区域经理,“上海市优秀农民工”称号获得者。他也是16位获得“上海市优秀农民工”称号的人中,唯一的民航人。
三次从零开始
坚信金子总会发光
“20多年前,我只身来到上海,我爱上海这座海纳百川的城市,也爱东航这个关心我、培养我的大家庭。作为一名“60后”的农民工,是对工作执著的精神支持着我走到今天。”在获奖者座谈会上,汪显斌如是说。
比起很多新上海人在职场奋斗、然后一路向上的路径,汪显斌的经历显得很曲折。1988年,为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他从老家安徽应聘到上海港务局,成了一位码头装卸工。凭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他从普通装卸工成长为班长、副队长。可到了2007年,原来的货运码头拆除,改建为国际邮轮中心,装卸队解散,他也失去了工作。劳务公司因为汪显斌以往表现出色,推荐他去上海航空国际货物运输服务有限公司当行李装卸工。就这样,在码头工作近20年的汪显斌走上了机坪。
在新岗位上,汪显斌的能力和工作态度很快得到认可,又被任命为装卸班长。2010年,东航上航合并,汪显斌的岗位再度发生变化,重新成为一名普通装卸工。不过在汪显斌看来,无论什么岗位,只要尽职做好工作,总会实现自身价值。1个月内,勤于学习的他就熟练地掌握了虹桥机场起降的东航上航大部分机型操作规范;也是在1个月内,他的工作能力就得到了虹桥装卸中心领导的认可。在进入东航的第二个月,汪显斌被选为副班长,第三个月又破格提拔为班长。1年不到,他成为了区域经理。
20多年间,3次从起点出发,3次都被认可。汪显斌说,自己感谢第二家乡上海、感谢东航和民航事业,因为在这里,只要努力、认真、肯学肯干,就能获得认可、赢得成长。
兵头将尾
专业和管理都是门道
飞机货舱的装卸比船舱装卸要求高很多,进入民航工作之初,汪显斌就面临新挑战。
于是,他刻苦钻研装卸技术,虚心向老员工学习。很快,什么机型怎样码货、能够承载多少负荷、交接要点是什么,他都烂熟于胸,张口即来。具体操作时,他的衣服口袋里总是装着笔和记事本,好随时记下学到的新知识。
当上区域经理之后,汪显斌需要将60多名装卸工人的力量“拧成一股绳”,他又动起了脑筋。汪显斌深知,自己这个“兵头将尾”,是企业管理的末梢,也是基层队伍的领头羊;他虽然没有专门学习过管理知识,却随时随地注意摸索和积累经验。
装卸队里外地职工多,每逢过年过节,他们自然会想念家乡的亲人。可节假日正是民航运输最忙的时刻,不可能给大家放假。面对棘手的准假、探亲难题,汪显斌换了种思路想办法:他向工人们建议,与其去争取有限的请假机会,不如反向而行,把家乡亲人接到上海来过年,既能保证家人团聚,又避免了回乡交通高峰。他还给大家推荐了在上海过年的行程安排。几年下来,外地职工都接受了接亲人反向过年的方式,队伍里春节准假的难题也迎刃而解了。
地面装卸是一项条件艰苦的工作。遇到高温、严寒天气,机坪升温降温显著,容易造成身体不适。汪显斌心里有了个计算疲劳程度的公式:波音777、空客A330这样的大飞机,腹舱货物可以打板,以整箱形式用设备装运,工作相对轻松;波音737、波音757等机型,腹舱就得手动搬运零散货物,工作会更容易疲劳。所以,汪显斌就给同事们算着,一张工作单里面的航班,如果波音737、波音757这样的机型特别多,就设法安排操作的班组早些休息,换其他人操作。
上海是全国唯一有两座大型国际机场的城市,虹桥机场、浦东机场互为备降机场。汪显斌于是又养成了每到极端天气高发季节,就关注浦东机场天气预报的习惯。一旦发觉接下来可能天气不佳,他会提前给要下班回家的同事打招呼:在家别喝酒、别太累,留个心眼儿,兴许要通知你们来加班保障浦东机场的备降航班。这样的“吹风”,让每次备降的人员保障都能及时到位。
有活儿冲在前
为团队作表率
2014年,亚信峰会在上海召开。除了日常的团队管理工作,汪显斌又多了项任务——为虹桥降落的外国领导人专机做装卸,干回搬运的本行。
各国领导人抵达上海的时间不同,班组不能随意离开。最多的一天,汪显斌和同事们保障了3架专机,每次任务之间间隔2小时~3小时,他们需要在机坪坚守10多个小时。由于保障的不少机型是俄式飞机,平时很少在虹桥机场见到,汪显斌和同事们提前就学习了相关机型知识,保证在到岗前就胸有成竹。
事实上,不只是亚信峰会,对于各类专机保障任务频繁的东航地服虹桥装卸服务中心来说,每逢此类情况,抽调业务骨干、管理人员负责装卸,早已成为惯例。而汪显斌总是突击保障和日常工作两头的活儿都冲在前,都不落下。
平时的汪显斌也绝不当只会指手画脚的管理者。用同事的话来说:“无论刮风下雨,还是高温严寒,汪队除了现场指挥、调控外,每一次操作他都能来帮一把,让大家心里充满了温暖,更让我们看到了榜样。”
而现场操作人员未必都知道的是,每次他们被派到的装卸工作完成,就可以早些下班休息;而汪显斌却一直都是从第一个班组开工前,盯到最后一个班组收工,然后才回家。有时碰到外场延误、需要等航班,他甚至得坚守20多个小时。
从当年的码头转到如今的货舱,踏上民航岗位,汪显斌几乎年年是先进,“优秀班组长”“抗震救灾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各种荣誉证书装满了家里的抽屉。而在汪显斌看来,这些与其说是对自己的表扬,不如说是对信念的印证:对工作的珍惜、坚守、努力向上,会换来尊重与成就,一位最平凡普通的劳动者,也能实现自己的幸福梦。
责编:admin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