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空中急救婴儿之后 你还说空姐就靠脸么
3月1日,东航一架从青岛飞往北京的航班上,一名16个月的小旅客由于呼吸道异物阻塞导致窒息休克,身体僵硬,而孩子的母亲在一旁掩面痛哭,手足无措,坐在其旁边的一位旅客连忙按了呼唤铃求助,乘务长薛君到现场后,快速询问缘由,原来小孩由于肠胃炎已经两天没有进食,飞机起飞后,这位妈妈用吸管让孩子吸食小米粥,导致孩子不小心被噎住。
发现孩子呈现窒息休克,乘务长立即检查孩子生命体征,并给孩子做了心肺复苏,接着将孩子翻转过来令其趴在自己的手臂上,另一只手快速拍打其后背,几秒钟后,孩子咳出了粘稠的小米粥,紧接着哇哇大哭起来,众人这才舒了一口气。鉴于孩子有发烧迹象,乘务组还使用温湿毛巾为孩子擦拭进行物理降温。随后机长联系了机场救护车,落地后将母子送往医院。
当然,这是一次很成功的机上急救,我辗转联系到东航一名乘务员,请其帮我打听一些当时具体的状况。
发生异物阻塞后的6分钟是急救的关键阶段,否则可能会有生命危险。据了解,当时乘务组到达现场后,初步判断为异物阻塞,乘务长薛君便立即开始施救,指令还未下达,其他组员便立刻分工行动,发现情况后不到60秒的时间,广播员已完成寻找医生的客舱广播,随后一名医生赶到现场协助救治;后舱乘务员携带氧气瓶,急救药箱迅速集结到位,并与安全员一起疏散周围围观旅客,为周围旅客调换座位,留出治疗空间;安全员一边利用“执勤记录仪”拍摄下整个急救过程一边维持客舱秩序,并协助乘务长给发烧的孩子实施物理降温;下降期间安全员和医生调整到母子身边座位全程陪同监护,安抚惊吓过度的妈妈;机长许超接到报告立即申请直飞并加速,航班最终提前20分钟落地;而落地后,急救中心的救护车早已在停机坪上等候,母子俩的大件托运行李也第一时间由机组人员和地服人员从货舱取出,放到了救护车上。在医护人员陪同下,妈妈抱着孩子乘坐救护车前往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
用生死时速来形容当时的场面真的再贴切不过了,这一切急救程序的运转如行云流水般流畅,没有一分钟的耽搁。我不得不佩服,当天东航MU5195航班机组在此事件中展现出的应变能力、处置能力、协作配合、业务技能和人性关怀上,都应当之无愧的列为民航空中施救的典范,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和致敬。
经过几天的传播,这则新闻出现在了越来越多的新闻网站、报刊、电视台等媒体上,中国民航的正能量得到了广泛传播和点赞,然而令我稍有不满的是,个别媒体在评论这件事时,居然用了“机智”二字,意思是东航乘务员这次急救成功是因为她们够聪明。别怪我较真,这种见解在我们民航人看来是没有文化的,表现在对民航安全文化缺乏了解。这套机组的聪明才智虽然是显而易见的,但这次急救的成功,更多要归功于乘务员平日里接受的专业训练,以及和整套机组密切的配合,当然也包括空地间的完美协作。
急救是全世界空姐都必须要学习的一课,而且每年都要训练一次,在乘务员初始训练时,按照我以前的印象,端茶倒水送餐发报这些服务类课程只需要3-5天时间就结束了,剩下的两个多月培训全部都是紧急情况下的处置,包括急救、机上应急设备的使用、紧急迫降等等。
那乘务员为什么要学急救,目的又是什么?
因为在万米高空中,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唯一能救助你的就是这些很多人眼中的“服务员”、“花瓶”, 并不是每个航班上都能运气好遇到专业的医生。在专业的医务人员到达现场前,提供必要的,及时的,基本的医疗救治,是全世界空乘人员的重要职责之一。但是在航班上因诸多环境、器材因素限制,空中急救的目的就是为了完成维持生命,控制病情,防止恶化等基本护理工作。
当然,我们也不可能掌握全部的疾病知识以及处置手段,只能尽可能的掌握在航班上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以及妥善的处置方案。比如说上文中那位小旅客的呼吸道异物阻塞、最重要的心肺复苏、休克、晕厥、癫痫、酒精中毒、中暑、骨折、烫伤、眼睛异物、撞伤、割伤、以及机上分娩等等。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我曾遇到过癫痫病人空中发病、休克等等,每一次都是一场生与死的考验。记得我朋友公司的一个航班上,刚登机完毕尚未关舱门,一名旅客表示自己身体不适要下飞机,机场不大,救护车很快就来了,该名旅客被抬下了飞机,航班正常飞走了,落地后,得到消息,那名旅客,没能挺住,走了。听到消息的乘务长情绪差点崩溃,眼泪止不住的往外流,虽然一切都是按照标准程序来操作,但没想到还是没能挽留住一条生命。
在飞机上,我们没有医生那么强的救治能力,但同样有一颗拯救他人性命的心。
当然了,飞机上只要出现病人,我们都会第一时间通知机长并广播寻找医生,如果有旅客自称自己是医生我们需要查看其证件并询问他具体的医院、科室、工种等问题。上个月,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报道,湖北小伙戴先生和姐夫尹先生乘坐国航航班去广州办事,刚起飞十分钟,戴先生感觉全身僵硬,心脏不适,喘不动气等症状,随后乘务员广播寻找医生,幸运的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博士生导师、教授沈吟就在这个航班上,当她表示自己是医生时,国航空乘要求她出示行医证件,这一细节让沈教授感慨不已。的确,保证旅客的生命安全是我们一切行动的最高准则,在旅客发病时,我们必须确定医生的真实身份。
有人可能怀疑,如果医生只是出去旅行,证件并没有随身携带怎么办,这个问题在空中不是问题,别忘了,我们有强大的地面应急系统做后盾,飞机在空中看似一座信息孤岛,但空地的配合才是飞行安全、空防安全、旅客生命财产安全的最大保障。
机上急救是个很系统的工程,每家公司对其都有着极其明确的分工,比如最早发现病患旅客的乘务员要进行伤势评估、疾病识别、检查呼吸道是否通道、检查瞳孔反应、心跳状况、血压、体温等一系列生命体征,而随之赶过来的乘务员要紧急通知其他组员、携带应急医疗设备如氧气瓶、急救箱、除颤仪等迅速返回现场协助其他乘务员进行救治,乘务长要及时到达现场了解情况报告机长,包括旅客的姓名、座位号、年龄、性别、症状、有无同行者、有无意识等情况,若出现危及旅客生命的状况,建议机长采取备降。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其他乘务员要维持客舱秩序,禁止其他旅客围观,保护病人隐私,还要进行其他的餐饮服务。
当然了,真实情况远比我说的要复杂的多,比如说牵扯到传染病怎么办?旅客大面积受伤出血怎么办?重度颠簸,十几名旅客都骨折了怎么办?待产旅客羊水破了要生了怎么办?永远别忘了我们所身处的环境,这是在一个离地面10000米的狭小的客舱里,这个狭小的客舱还密密麻麻坐满了人,各种突发状况会层出不穷。
所以,我要再次强调一下,空乘真正的工作并不是你所看到的端茶送水,满面笑容的从事服务工作,在真正危险的情况下,乘务员的能力可以无限扩大,除了急救,飞机紧急迫降应急撤离所牵扯到的知识量、业务技能和考核难度,更是乘务员资质培训考核中红线加粗的重中之重。
当然,即便你认为一些空乘看起来弱不禁风,不像有那么强大能力的样子,但希望你了解的是,我们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有组员,我们有空保组,我们有飞行组,还有无数地面工作者在为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协助。
所以,我向来看不起那些在航班上用各种理由刁难乘务员的人,说句不该说的,极个别坐飞机无事生非扰乱秩序欺负工作人员的旅客,真遇到危险,我从内心里都不想去救。但话虽如此,真遇到还是会不计前嫌,按照程序一步步处理,因为我们是职业的、专业的中国空乘。
今天这篇文章还是很适合普及推广的,我恳请全民航的乘务员伙伴们在看完后,能够给自己的家人、朋友们看看,让越来越多的人更加认识了解我们的职责,更加理解支持我们的工作。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但当我们团结起来的时候,真的会爆发出无法想象的潜力。
责编:xwxw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
- 上一篇:藏族姑娘玛丽亚的飞机情结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