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ICU”的搭建之路还有多远?
在热播美剧《实习医生格蕾》中,经常出现这样的镜头,一架抢救危重病人的直升机直接降落到医院的天台上,守候在旁边的医护人员会在第一时间将病人接走,进行紧急抢救。
这一美国医疗救援中最普通的场景,却成为当前我国空中医学救援的一幅愿景。目前,我国在这一领域仍处于起步阶段,全国尚无一个城市拥有完善的空中医疗救护服务体系。
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何时建立一套完备的空中救护体系,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所在。
建设步伐日益加快
在北京,“航空医疗救援”近日成为城市功能发展中频繁出现的一个关键词。
3月31日,北京市红十字会999急救中心与欧直公司共同签署直升机紧急医疗服务合作协议。按照计划,这架医疗急救专用直升机将由北京首航直升机通用航空服务有限公司为其提供相关服务支持。同时,999急救中心计划在5年内成立专业的空中救援队。
无独有偶。北京华彬天星通用航空有限公司近日也与120紧急救援中心形成战略合作,并接收了美国贝尔直升机公司向其交付的首架救援直升机Bell-407GX。双方将共同开展以北京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的航空医疗救援服务。
北京首航直升机通用航空服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长兼总裁徐立冬告诉记者,在像北京这种堵车严重的大城市中,直升机能够在紧急交通事故或者应急医疗救援中发挥巨大的作用。直升机对于起降地点的环境要求相对较低,可以在狭小的场地内垂直起降,甚至可以在水上、房顶上、山顶上等极端或特殊的场所起降,因此可解决在公路不通情况下的紧急救援问题。
除直升机外,于近日新近成立的金鹿航空救援服务有限公司则主要利用公务机来完成航空救援服务。这家企业由金鹿公务航空公司、香港金卫医疗集团与深圳丰捷救援服务有限公司联合成立。在其首席执行官路海宽看来,公务机执行救援任务同样具有自身的优势。比如,公务机在高原等特殊地形飞行时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在起降时也不会对患者造成耳部不舒服等问题。此外,公务机看似较小,但其巡航半径却很大。
事实上,国内很多通航企业都很看重这一业务的拓展。据金鹿公务航空公司董事长胥昕介绍,2013年全年,金鹿公务航空承担了219架次医疗急救飞行任务,几乎两天就有一班。而开航19年来,累计承担的医疗急救飞行任务更是超过了3000架次。
随着越来越多的通航企业开始涉足航空医疗救援这一领域,还有一个趋势更加明显:相较于所属航空器可随时根据外部需要投入医疗急救飞行外,很多企业在医疗专机的打造上越来越专业。金鹿航空公司就专门设置了2架医疗专机,可全天候响应急救服务需求。金鹿航空救援服务有限公司则通过专业的改装,在机舱内配备了专门的急救设备,真正堪称空中的ICU(重症监护室)。
城市效率亟待提高
中国城市对于航空医疗救援的需求由来已久,但是由于整个通用航空领域面临的几大难题,如空域受限、缺乏机场和起降点、油料供给匮乏、配套设施薄弱、常年低位徘徊造成的行业整体人才和技术储备羸弱、税收和财政补贴滞后等诸多限制,整个体系发展缓慢,长期处于雷声大、雨点小的局面。
据统计,2010年底,在中国民航局登记在册的民用直升机数量只有178架,这一数量约为美国的1/70。而在这178架直升机中,无一架是医疗救护专用机。中国原有开展的空中救援服务,均为临时放置医疗用品并兼顾其他非医疗用途。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截至2013年,仅EC135一款机型就约有500多架机在全球执行紧急医疗救护任务。
增强时效性也是国内航空救援亟待解决的问题。徐立冬告诉记者,国外实施航空医疗救援通常要求直升机在20分钟内到达指定地点。“然而,这对于国内救援服务而言,是很难实现的”。 北京999急救中心在首航直升机有限公司的运营基地八达岭机场设有中心,一旦接到救援请求,通常需要3个小时的时间才能够起飞。
徐立东指出,很多人认为在城市中实施航空医疗救援是一件很难的事,会将问题归结于空域限制等原因。“其实不然,空中医疗救援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完成,这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是目前这一工作还没能形成常态化的运作。”
业内专家指出,目前我国亟待制定一系列规范的行业标准,建立一套完善的航空救援服务体系。其中,涉及救援飞行任务的申请、空中医疗救援服务、转运病人标准以及运作流程、支付保障体系等各个环节的内容。同时,在相关资源的整合和使用上,也要划定明确的权责范围,使航空医疗救援工作得以更规范地开展。
“如今,我国在航空医疗救援领域的建设才刚刚起步,很多基础工作要扎实做好。”徐立东说。拿直升机停机坪的设置来说,目前的情况是,我国在这一领域仍很滞后,很多还停留在建筑设计层面。简而言之,目前的城市规划既没有考虑过生产性的飞行需求,也没有针对直升机起落和通航需要的配套设施进行规划。
作为直升机在城市应用汇总的基础保障设施,城市管理部门或政府相关部门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加以规划。目前,很多大城市已逐步开展了相关的建设工作,如北京市的999医疗急救专用停机坪已达20个,3年内计划在京津冀地区增至100个。此外,999急救中心在全市还拥有130个急救站点。在北京安贞、同仁等大型医院的屋顶和地面,也都有为直升机起降安排的专门场地。
由谁来埋单
2012年伊始,一位外籍男孩儿在张家口意外摔伤,一架直升机将其紧急转运至北京。直升机只飞行了不到40分钟,就将男孩儿送至医院。如果乘坐地面交通,从张家口到北京在不堵车的情况下,则需要3个小时的时间。
然而,在人们感叹时间就是生命的时候,一个棘手的问题又出现了。这次转运需要几万元的费用,如此高昂的飞行成本对于我国大多数工薪阶层来说,可谓望尘莫及。为此,当时有媒体评论称,这也不难理解为何我国城市民用直升机的发展如此缓慢,没有消费,谈何发展?
要解决航空救援费用较高这一问题,国外的两种模式可以借鉴。一是与保险公司合作,将空中医疗救护纳入商业保险,其费用由保险公司埋单;二是采用会员制收费的方法,会员只要每年交一定金额的会费,便可免费享受相应的救援服务。
徐立冬认为,在中国发展航空医疗救援服务,肯定也要走保险的模式。“开始会以商业险的形式出现,之后可继续推广发展成航空救援险、交通险等形式”。而在徐立东看来,最理想的状态是像一些国外发达国家一样,在空域等各个方面的保障都完善之后,在民政、保险、交通、卫生等部门的通力合作下,将其在医疗保险中覆盖,只要相应评定机构认为有必要使用航空医疗急救,即可获得相应服务。
据金鹿航空救援服务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路海宽介绍,该公司目前已与几家国际大型保险公司展开了广泛合作。在他看来,未来3年~5年,我国每年的航空救援市场将达到150亿元的保险份额。
在运营模式上,也已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北京999急救中心与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在共同开发国寿意外伤害999急救保险卡的基础上,将增加空中急救转运险种。
同时,也可考虑由多家保险公司共同参与开发医疗急救空中转运险种,或作为其他意外险的附加险。在这一过程中,还可借鉴瑞士等欧洲国家的经验,参照急救保险的模式,与各家保险公司共同开发直升机紧急救援服务保险卡。
原景重现
从一次医疗救援看空中生命通道搭建
救援流程
接到120急救任务请求→探讨救援方式,做出飞行决定→启动应急预案→完成起降点勘察、航线批复、飞行准备等工作→获得空军和民航相关部门批复→飞机起飞,执行抢救任务→搭载病患返回→与地面医护人员做好交接工作→将病患送往目标医院接受救治
2013年2月1日,北京首航直升机通用航空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首航直升机”)两架救援直升机从八达岭机场起飞,经北京亦庄同仁医院前往河北威县,将两名重症车祸伤者转运到北京进行治疗,展现了直升机在紧急医疗救护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救援指令紧急下达
当日6时30分,首航直升机接到120急救中心救援任务通知,两名男性车祸伤者需要由河北紧急转运到北京进行治疗。
当时,两名车祸伤者在伤后伴有严重的急性血气胸,处于十分危险的状态,加之当地医疗条件较差,无法进行有效的治疗,因此需要马上转运到北京。但是,从当地到北京开车至少需要5个小时,如果再要求行驶平稳,使用急救车进行转运的话,耗费的时间会长达七八个小时。因车祸伤患病情严重且无法忍受陆路运输的颠簸,乘坐长途车辆转院将会有一定的生命危险。
在这样的情况下,首航直升机与120经过讨论,决定启用直升机进行转运。由于有两名伤患,首航直升机决定动用两架直升机同时执行救援任务。
与生命赛跑
在决定使用直升机进行救援后,首航直升机迅速启动了“地空联合救援应急预案”,在第一时间作出快速反应。没有丝毫犹豫,在接到飞行任务后的3个小时内,首航直升机工作人员完成了起降点勘查、航线批复、飞行准备以及机组配置等工作。当天9时,所有人员和飞机均已就位。
“没有任何的迟疑,伤患的生命安全是我们最关心的。为了确保任务的万无一失,我们制订了详细的应急预案,从各个方面都作了详细安排。”首航直升机的工作人员介绍说。
得益于空军和民航相关部门的全力支持与积极协助,首航直升机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了航线和飞行批复。12时,在确定起降点无任何问题后,首航直升机的两架AS350B3“小松鼠”直升机顺利从八达岭机场起飞。13时30分,两架直升机在飞抵北京市亦庄同仁医院搭载急救人员后旋即起飞,赶赴河北威县。
节省5个小时的救援时间
16时50分,直升机到达河北威县。随后,救护车将伤患送抵降落地点乘机。17时40分,载着伤患的直升机从威县起飞。其间,120的工作人员不断通过电话了解伤患病情,以便做好落地后的交接工作。
与此同时,首航直升机的航空管制人员则不断将风速、风向、能见度等天气信息实时报告给飞行员,以便飞行任务顺利执行。19时30分,直升机缓缓降落在北京亦庄同仁医院。经过120的简短处置之后,两名伤患在最短的时间内得以入院治疗,本次救援任务顺利完成。据首航直升机工作人员介绍,此次转运单程时间不到2个小时,相较于陆地救护车转运,最少节省了5个小时的救援时间。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是首航直升机第一次同时出动两架直升机执行应急救援任务。同时,本次救援也是首航直升机与120急救中心第一次合作执行实地医疗急救转运任务,检验了空地高效协同、紧急救援的能力。(郜琪轩)
责编:admin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