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临空经济 > 产业 >> 正文

中国首款自主研制涡扇喷气支线客机完成环球试飞



2014-04-28   作者:郭淼 刘涛  来源:中国广播网   点击量:    打印本页 关闭


2806405626279969518.jpg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中国商飞公司“ARJ21-700”新支线飞机“104”架机在北美圆满完成自然结冰试验试飞后,预计将于今天中午,返回中航工业试飞中心。这也是中国首款自主研制的涡扇喷气支线客机,首次飞越国门开展特殊气象环境下的试验试飞。

  整个过程,“104”架机飞越了亚、欧、美三个大洲,太平洋、大西洋两大洋,完成了北半球自东向西、总航程3万公里的环球飞行,沿途共经停10个国家的18个机场,期间经受住了暴风雪、吹雪、大侧风和风切变等各种恶劣气象环境的考验。

  3月15日上午9时13分许,ARJ21-700新支线飞机104架机从阎良机场腾空而起,远赴加拿大进行自然结冰试飞,这是中国自主研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涡扇支线客机首次飞出国门开展科研试飞。

  飞机自然结冰试飞,是所有民航飞机要想拿到运营许可证而必须完成的规定动作,也是美国联邦航空局(FAA)进行现场目击的重要试飞科目之一。自然结冰是影响秋冬季飞行运营安全的重要“杀手”。尤其是在成都地区,如果飞机不具备可靠的防冰能力将有接近6个月的时间无法在此地区进行运营。《航空知识杂志》副主编王亚楠表示,通过对航空公司以往的事故进行分析,飞机结冰尤其是机翼和发动机部件结冰会造成不可想象的飞行安全威胁。

  王亚楠:现在所有民用飞机必须要做结冰试验,结冰之后飞机的外形就发生了改变,这样飞机的气动特性就发生了变化,换句话说,就是飞机不好飞了,就没升力了,那飞机就会像铁块一样的从空中往下掉,所以所有的新飞机必须要经过自然结冰试验这样的考核。

  那么,飞机自然结冰试飞,到底怎么试?都有哪些要求?对此,王亚楠说:自然结冰试验,就像一场追着风险在飞的“游戏”。

  王亚楠:这个科目要求的很有意思,就是飞机首先要找到冷湿云团,然后在飞机无防护的位置要保证结冰的厚度超过2英寸,然后在这个条件下,飞行员做一些机动动作,比如大坡度的转弯,左右快速的滚转,就是要看这种结冰情况下能不能做大角度的机动。

  对于这场“危险的游戏”的成功收尾,做为ARJ21-700的副总设计师,赵克良长舒了一口气。为拿下自然结冰试验,这个陕西汉子整整花费了4年时间。

  赵克良:自然结冰为什么难呢?因为是靠天吃饭,要等这个自然条件,所以我们做了这么多年,这回终于我们是把这个自然结冰试验完成了,因为它是取证非常重要的一环。

  据了解,ARJ21-700自然结冰试飞是我国第一次严格按照国际要求对飞机进行全面、系统的适航取证试飞。我们这里也有一组数据:对于自然结冰试验,巴西航空工业公司的ERJ190飞机用了7天的时间,波音777飞机用了17个月的时间,而ARJ21-700飞机,却整整花费了4年时间。

  究竟是怎样的原因增加了ARJ21-700飞机自然结冰试飞的周期?《航空知识杂志副主编》王亚楠分析认为:ARJ21-700适航取证试飞步伐缓慢与我国目前气象预报的局限不无关系。

  王亚楠:ARJ21-700四次赴乌鲁木齐,因为当时乌鲁木齐的天气认为是适合做自然结冰试验的。但是面向试飞的天气预报技术我们的基础工作比较薄弱,所以没办法把握气象变化,所以都没有找到理想的试验环境,换句话说,用了这么久没有完成试验任务。我们的气象技术是面向防灾减灾,航空气象技术我们缺乏经验。

  今年是ARJ21-700适航取证试飞的“收官之年”。参照国外同类试验的经验做法,ARJ21-700自然结冰试飞科目,移师加拿大五大湖地区进行。不过,王亚楠透露,起初的试验并不顺利。

  王亚楠:这么多天探索中,飞行员一做机动,冰就掉了,所以等于不满足大纲的试飞要求,好多次试飞都失败了,被视为无效,所以当时所有人都很急,包括飞行员和技术人员。

  对于,试飞最后的成功,王亚楠用了一句话来形容: 8天的徘徊,5分钟的收官。

  王亚楠:4月8日试飞最后一天,当时大家心里没谱,当时加拿大的气象专家说今天的试飞成功率是25%,也就是你有四分之一的概率能找到云团,结果上去之后,还是那个状态,最后油料已经不多,接近返航的时候,飞行员发现了合适的云团,飞行员决定进去看看,这个时候机动油料还有5分钟,结果就在这5分钟里,发现这个云团非常理想,结冰非常牢固,带着这个达标的冰层,飞行员迅速的行云流水的做完了所有科目。

  ARJ21副总设计师赵克良说,随着最后这个和天气相关科目自然结冰试飞的结束,ARJ21-700未来所剩的科目将会在6月前一一迎刃而解。不过赵克良坦言,走向市场后的ARJ21-700将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

  赵克良:在这架飞机刚刚立项之初,市场上同等的支线飞机还是比较少的,只有170,但是经过了这十年的发展,其他的国家也都看到了这个市场非常大,所以这架飞机一旦投入市场我们会面临比当初立项时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

责编:admin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

 
  • 政策
  • 焦点
  • 人物
  • 航企
  • 建设
  • 商务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国际空港信息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www.ia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27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