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提大疆了,国内做无人机的你还知道哪些?
无人机好像是从2013年突然火起来的,因为2013年以前,作为无人机行业从业者的笔者经常要费力地跟亲戚朋友解释“我们是搞无人机的,不是航模”。
2013年后,仿佛一夜之间从媒体和资本市场的宣传中大家都知道了无人机这个概念。时至今日,中国大大小小的无人机企业太多了,在没有官方精准统计数据的情况下,根据笔者自己常规业务接触、供应链上游厂商反馈、酒桌上听业内人士讲段子等各种渠道综合分析,能掌握的对得上号的有“无人机”属性的企业过百家,贴牌做出口的就不算了。
这么多无人机企业到底是什么人开的呢?他们的老板之前都在干嘛?
中国做无人机的企业可以大致分为三类:
1、之前做载人机的,降维做无人机;
2、之前做航空模型的升维做无人机;
3、之前在其他行业取得成功,离无人机生产或者市场仅有一步之遥的企业跨区域来做无人机。
第一类,也就是做载人机的,降维做无人机。在中国现有体制下,从载人飞机到无人机领域通吃的也就那么几家科研院所,其中鲜明的代表是总参60所、中航光电、北航等,我称之为“院所派”。
60所是总参军训和兵种部直属的军训器材研究所,但他是非现役的,主要承担包括无人机系列在内的多项涉密任务,是全军军事训练器材的科研制造中心。60所投入经费充足、研发思路严谨,汇集了国内顶尖的一线自动化和航空电子专家,他们在无人机产品的设计思路上从功能定位、机身结构、气动性能、航电系统、抗干扰能力等方面都沿袭了一整套载人飞机研发系统中的核心步骤。点到为止,说多了泄密。这里举两个例子,你们感受一下。
1、院所派是有风洞可以测试无人机机身外壳气动性的,这个直接就可以跟体制内载人飞机的研发资源共用,国内很多无人机研发企业的老板都没见过风洞实验室长啥样(是吧,这样你有什么底气跟用户谈气动性?)
2、抗电磁干扰能力,已经见过太多因为无线电环境干扰导致消费级无人飞行器坠毁,院所派在抗电磁干扰能力的技术上和民间流派存在巨大的差距,这个点也比较私密,说多了就会泄密。
院所派一般承担过一些军方或者大型国企的专业级设备研发项目,也有部分不甘寂寞的个人出来创业做消费级产品。研发思路和运作习惯大都依赖过往资源,这也算是他们相对于其他创业者的优势吧。
显著代表特征就是,企业创始人理论知识扎实,很可能是结构和电子方面的顶尖专家,但他们不一定都对飞行感兴趣,甚至有很多都飞不了不带飞控的航模。
院所派创始人的企业往往经常承担一些国家和省市的无人机项目、或者与大型国企合作推出一些专业领域的小众产品,对于最大基数的消费类无人机产品往往兴趣不大或者没有找到合适的市场切入口,但他们的无人机理论背景和专业素养还是非常扎实的,有一些已经开始跟有快速消费品市场经验的企业合作开发无人机产品了。
第二类,也是消费者接触最多的企业,创始人大都是航模爱好者,有的甚至几岁就开始玩(遥控)船、(遥控)车;段位较高的,就是小时候飞线操纵出身。这些从小到大的爱好,再加上一些合适的环境,比如大学是自动化、电子类相关专业。
2006-2008年有一批这种背景的人开始创业。
深圳的大疆创新和广西的飞宇科技是其中的代表,一家做多旋翼、一家做固定翼,老板都是能写程序、做产品、不用飞控纯手动飞模型飞机的。这一点国内很多无人机创业公司老板做不到(是的,你没看错,国内很多无人机企业的老板不会飞航模)。2015年3月,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主任带领“轻小型无人机遥感应用专家”工作组在全国范围内考察了5家无人机企业,深圳的大疆创新和广西的飞宇科技都在列,这是国家层面对民用无人机市场专业影响力的最高肯定
(大疆)
航模派在产品开发上的思路一般是紧跟市场和消费者需求,在飞控软件、机身外形、相机云台、操作易用性、APP开发等方面花费较多精力,因为这些企业的第一任务是赚到钱,活下去。如果消费者和市场不认可,企业基本就没存在的必要。他们并不在意单一技术领域是否做到第一,主要的精力花费在跨技术领域的深度整合和用户体验方面的极致关怀,整合多项先进技术打造极致用户体验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如DJI的精灵系列飞行器,上市之初并不被专业领域认同,但靠着飞控软件、相机云台、硬件设计、APP开发等一些列技术的深度整合,打造出了令用户尖叫的极致体验。
(桂林飞宇固定翼无人机)
桂林飞宇在专业市场主打行业应用的测绘用固定翼飞行器,从FPV设备到自驾仪再到无人机整机产品,飞宇具备了固定翼飞行器全产业链的研发生产能力,在个人消费品领域,最近2年火爆全球的GoPro相机稳定器领域欧美市场绝大多数的份额都是他们家的。捎带着再说一下,网络上人气甚高的原汽车之家媒体业务总监韩路打造的斯帕克无人机即将在今年底推出第一款产品,斯帕克的创始人韩路是多年航模玩家,技术高管有专业的院所背景,这种组合的效果到底如何,热切期望这家公司的产品能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航模派背景的创业公司是市场生存能力最强的一类,他们更加了解消费者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产品,依托自己的技术积累怎样去合理的满足消费的需求并引导市场潮流,这股势力,是中国消费类无人机市场的中坚力量。
第三类,这批人跟上面两波人的背景完全不同,我们称之为“闯入派”。主要来自两个方向:A. 有硬件背景的互联网公司;B. 传统的军警、电力设备提供商。
A类有硬件背景的互联网公司,其代表就是网络上盛传的小米公司投资的飞米无人机。而目前飞米无人机还没有具体产品公布。
有硬件背景的互联网公司投资创业者进行无人机产品的开发,产品力到底如何并不是消费者最为关心的要点,“小米模式”对消费类无人机市场的冲击到底有多大?无人机产品能不能走智能手机“低价高配”性价比路线?1999的无人机能买吗?这才是市场和消费者拭目以待的地方。
B类传统的军警、电力设备提供商,其代表就是湖北的易瓦特无人机。创始人赵国成最开始从事的是电力行业,2008年的雪灾让他认识到无人机对于电力巡检行业的重要性,然后就开始了一条创业之路。到目前为止,易瓦特已经针对电力、海事等专业领域开发了多种行业应用型无人机产品,这些企业往往有着成熟稳定的客户资源和丰富的行业应用体验。
(易瓦特无人机)
了解应用领域痛点,只要产品做得好,变现能力很强。这一类“外来的和尚”往往在资本、传播、政府资源上拥有较多的积累,进入无人机行业后高举高打,希望借助其他行业成功的经验来复制到无人机领域。但无人机是一个考验技术、市场、生产等多维度的复合型行业,既然是做企业,尽快确定成熟可靠的商业模式获得市场份额和经营业绩才是王道。毕竟相比院所派和航模派,他们并不是原住民。
不管是院所派、航模派还是闯入派,在投资者面前可以根据自己的背景讲各种各样精彩的故事,作为企业,最终极的目标还是打造产品、抢占市场、回报投资者。卖货,是中国无人机企业面临的终极考验,一个行业的良好发展,离不开运营上卖货的实力,与管理团队远大的理想。衷心希望中国无人机行业做好从多到强的转变,说易行难,我们一起见证。
责编:admin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
- 上一篇:低空旅游推动通航大众化
- 下一篇:2015郑州航展将开幕 顶级飞行员同台竞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