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水国际化 地方航企冲刺洲际航线
在四大航空集团(南航、国航、东航、海航)的国际化战略高歌猛进了多年后,第二梯队的地方航空公司也开始对洲际航线摩拳擦掌。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地方航企中四川航空率先开通了洲际航线,继成都-沈阳-温哥华航线后,又开通了成都-墨尔本航线;紧随其后的则是厦门航空,预计2015年下半年开通厦门-阿姆斯特丹航线。
一直以来,国际航线的多寡是衡量一家航空公司综合实力的指标之一,然而鲜有人知道,开通欧美等长途航线航空公司需要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其战略亏损期往往长达两三年,航空公司更要为此花费几千万元的学费。
国际化起步
随着机队规模的逐渐扩大,我国的几大地方航空公司都先后达到了中型航企的水平。目前地方航空公司中机队规模最大的当属深圳航空,已经达到150架,川航、厦航等航空公司的机队规模也都在100架左右徘徊。
“纵观国际上比较成功的航空公司,都是在这个机队规模开始了国际化战略的起步。”来自厦门航空的一位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在运营到一定规模之后,开通洲际航线几乎成为航空公司必然的选择。
地处西南的四川航空率先开通了洲际航线,在2012年和2013年四川航空还先后开通了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两条洲际航线。记者了解到,2015年四川航空更计划开通成都-莫斯科航线。此外,厦门航空也将在明年开通厦门-阿姆斯特丹航线,计划用波音787飞机来飞。
与短途航线不同,国际航线的运营往往有所谓的“战略亏损期”,因为先期对市场的培育和投入较大,世界上鲜有开通洲际航线后立即盈利的案例。四川航空也是如此,在墨尔本航线上川航选择了用空客A330来执飞,每周三班,这条航程长达10个小时的航线目前还没有达到盈亏平衡点。不过四川航空国际部总经理管莹晖告诉记者:“去年墨尔本航线的平均客座率在50%左右,今年已经上升到70%。”
其实这样的情形在三大航空集团身上已经一再出现。以国航的中美航线为例,尽管国航是中方开通美国航线数目最多的航空公司,但航线亏损持续了若干年,直到2010年国航对外的口径依然是“欧洲航线部分盈利,美国航线大幅减亏”。一位来自国航的内部人士对记者透露,国航的美国航线直到近两年才产生盈利。
软实力考量
洲际航线的运营一直是摆在中国航空企业面前的难题。因为品牌、网络等先天条件的制约,洲际航线盈利的案例并不多见。
即使如此,航空公司还是选择迎难而上,其中以四大航空集团为主。在历史上,洲际航线的浪潮已经出现过几次,比如2007年左右中美航权开放、航空市场景气度好的时候,中国的航空公司纷纷开通了欧美航线;此外,2010年随着宽体机的交付和引进,中国再度掀起一波开通国际航线的热潮;最近的一次则是2014年,国航、南航和海航纷纷开通了美国航线。
“以往开通国际航线对于很多航空公司而言都是政治任务和战略需求,因为机型老旧、品牌不足,这种国际航线不但不挣钱,还会以每年数千万元的金额出现亏损。”一位在民航业浸淫多年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既然运营并不容易,那么为什么航空公司还前赴后继的开通长途航线呢?
上述来自厦门航空的人士告诉记者,航空公司开通国际长航线有多重考虑,其包含的软实力、形象工程等意义更被航空公司看重。“此外,开通某条国际长航线往往有政府的授意或者支持,航空公司作为城市名片必须完成政治任务,这种情况下开航也往往可以享受政府的现金补贴。”
在管莹晖看来,洲际航线的运营其实为航空公司的保障、市场、运营等部门提供了练兵机会,意味着有资格参与国际竞争,是企业软实力的一种体现。
扭转旧态势
中方航空公司洲际航线运营困难并非是国际惯例,事实上,开通中美航线的美方航空公司大多赚得盆满钵满,以至于业内有“一条中美航线的盈利等于三条美国国内航线总和”的说法。
此前,民航局局长李家祥在解释中外差异时曾经表示:“相比外资航空公司,我们的劣势是网络和规模。”的确如此,以汉莎航空为例,它将中国旅客运输到法兰克福枢纽后,还拥有覆盖欧洲的庞大航空网络以支撑旅客中转。但中国的航空公司往往缺乏欧美的网络支撑,开通洲际航线可谓形单影只。在这种形势下,航空公司往往会采取双边合作的方式与当地市场某家航空公司合作,进行中转联运,收益依照约定进行分成。
此外,因为品牌、机型等方面的弱势,我国航空公司的旅客构成往往以旅游客为主,相比于外资航空公司紧抓高端客户的策略,中方航空公司在收益结构上就已经先天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这种形势已经得到了改观,记者了解到,随着国航波音777和南航空客A380投入美国航线,航空公司的客座率都出现了提升,部分航线可以达到85%以上。此外,四川航空洲际航线上选择的空客A330以及厦门航空选择的波音787,也都是目前航空业广泛认可的机型,在硬件上对旅客具备一定的吸引力。
“开通长途航线需要承受一定的战略亏损期,但只要熬过这段时间,航空公司的运营能力和品牌都会得到一个层次的提升。毕竟中国出境游数据每年都在大幅增加,未来中方航空公司的国际航线一定会改变颓势。”上述民航业内人士称。
责编:xwxw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