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空港聚焦 > 焦点 >> 正文

许金聪:我坐飞机下南洋



2019-09-19   作者:许金聪 刘韶滨   来源:中国民航报   点击量:    打印本页 关闭


   我叫许金聪,是福建晋江籍侨商,我与民航的故事要从近40年前说起——

  手里攥着花460美元买的香港往返菲律宾马尼拉的机票,坐上32座的大客车,花了24个小时,一路“哐嗒哐嗒”从泉州晋江颠到深圳,再从深圳过关到香港启德机场。

  △福建晋江籍侨商许金聪

  那是改革开放之初的1980年,我第一次坐飞机去菲律宾。当时我还是个二十几岁的年轻小伙儿,对南洋这个从小就“熟悉”的地方充满向往。一路辗转让我想起了下南洋的祖辈,他们浮海居夷只为谋一口饭,一代又一代人用难以想象的勤勉与坚韧,将华人的根基牢牢地扎在了异国他乡。

  △华人下南洋,极大地推动了东南亚各国开发与发展

  在没有飞机的年代,祖辈是通过什么交通方式下南洋的呢?小时候母亲说过,没钱的、胆大的就去坐帆船,沿岸停靠,单程半年;条件好一点儿的才能坐汽船,也要花3个月。从那时到现在,不过100年左右的时间。

  后来,一位同我合作了20多年的老华侨说,上世纪60年代,他第一次从印度尼西亚回中国,经新加坡中转到广州。飞机降落后,他惊讶地看到工作人员居然用手推廊桥。机场航站楼的灯光昏暗无比、陈设老旧,像是走进了一个车库。贫穷和落后是当时中国民航的特点,也是整个国家的特点。

  为什么我要在1980年去菲律宾?上世纪70年代末,我刚从部队退伍,没有事情做,便骑上自行车,拉着粮食,走街串巷换东西,目标是赚到1万元。充满戏剧性的是,没过几个月,我便被安排到市场管理委员会工作,专门“对付”小商小贩。改革开放后,很多地下“黑作坊”终于可以正大光明地搬到地面上来了。当上干部没几个月,我就下海创办了生产纺织机的小厂,很快赚到了1万元,这也是我买得起机票的原因(买不起的就得靠东南亚的亲戚寄钱回来)。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厦门机场开通了到香港的航线,往返晋江与菲律宾可以省下一天的时间。有了这个便利条件,加上1986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我找了几个亲戚成立了一家合资企业,在家乡的土地上生产纺织机和印花机配件。1990年,为了拓展业务,我再次南下寻找销路,到东南亚各国推销产品,参加国际展会。那时候,坐飞机去东南亚已经方便多了。

  △泉州晋江国际机场

  当时从厦门到晋江要坐4个小时的汽车。如果泉州也能有自己的机场就好了,这是泉州市民和海外华侨的共同梦想。闽南人崇尚“输人不输阵”,不缺乏让梦想成真的魄力。建设泉州晋江机场那几年,从企业家到普通市民再到华侨,大家慷慨解囊,捐资建机场,我当时也捐了15000元。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东南亚各国面临严重困难。因为货币贬值等,东南亚一些国家没办法买其他国家昂贵的产品。别人的危机就是我的商机。我第三次下南洋创业,与当地知名侨领合作投资,创办了印尼宇宙集团,并在香港成立公司,取名为“聚旺”,寓意“聚才聚德聚善缘,旺家旺族旺中华”。

  上世纪90年代,如果能坐新加坡航空、马来西亚航空的航班,华侨们就不会选择中国民航。机型、服务、航线、时刻……他们能说出一连串理由。到了今天,这些理由通通不适用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国内航空公司开通的国际航线越来越多了。为了帮助企业研发有机垃圾微生物处理设备,我坐飞机去过70多个国家,几乎走遍了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所有国家,还写成了小说《闽商下南洋》,讲述了一个世纪以来,三个不同历史时期华侨、闽商的传奇经历。交通方式的变迁是其中很重要的时代注脚——我是在飞机上写完整部小说的,这样的感受就更加强烈。

责编:admin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

 
  • 政策
  • 焦点
  • 人物
  • 航企
  • 建设
  • 商务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国际空港信息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www.ia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27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