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土沟机场校飞工作顺利完成27日迎来第一架飞机
12月27日14时30分,随着飞行校验中心奖状560型飞机平稳降落在花土沟机场,标志着我省第五座民用机场——花土沟机场已基本具备通航条件。此次校验飞行通过对花土沟机场通信导航系统、助航灯光系统、机场标志系统以及飞行程序的飞行校验,各类设施设备运行正常,校飞结果符合民航局相关技术标准。
为确保校飞工作顺利完成,花土沟机场运行保障制定校飞保障方案,导航技术人员对校飞中使用的仪器仪表进行全面检查,多次针对校飞课目组织模拟桌面调试演练。对校飞期间飞行计划、航班动态、天气情况与空管等相关保障部门积极沟通,及时发布航行通告。经过各方的通力配合和充分准备,12月27日下午,校验飞机平稳落地,校验结果花土沟机场导航设备参数均符合运行标准,校飞工作圆满完成。校飞完成后,花土沟机场投运准备将进入试飞阶段,根据投运工作计划,青海机场公司将提前准备,加快进度,抓紧完成后续飞行程序修订及模拟验证飞行、竣工验收、行业验收等工作,确保2015年3月完成试飞,6月正式通航。
根据青海省“十二五”规划的总体安排,随着德令哈机场、花土沟机场完成建设,青海机场有限公司将着手建设果洛、祁连、黄南、青海湖等支线机场的建设任务,完成西宁、格尔木机场的二期改扩建,形成“一主八辅”的青海民用机场格局。花土沟机场建成后,将对加快当地资源的开发以及当地投资环境的改善起到积极作用,青海境内油田航空网络实现全覆盖。
花土沟机场的两个“不一般”
在昆仑山脚下的尕斯库勒湖畔,矗立着一座现代化的建筑物,这是即将交付使用的花土沟机场,机场的建设充分体现当地石油资源。航站楼的风格是以开采原油的磕头机为造型,建筑外观的主色调是以象征天然气和石油的黄色和红色为主,这种独具特色的设计风格,与花土沟原油开采基地景象融为一体。
攻克施工“水土不服”难题
花土沟年平均降水量只有46.1毫米,是极度缺水的一个地方。在花土沟机场建设过程中首先遇到了施工用水的问题。“花土沟机场供水管线每日最大供水量仅为800立方米,远远满足不了土方施工每日2000立方米的用水量。而机场附近的尕斯库勒湖是咸水湖,湖水究竟能不能用于洗沙还不敢确定,最后在油田废弃的深水井里找到水源。”青海机场公司建设指挥部花土沟机场建设分部指挥部指挥长魏成存说,他们分别对废弃深水井的水和花土沟镇城镇生活污水取样检测,均符合用水标准,最终确定尕斯库勒湖水喷洒道路,污水沉淀后用于土面区回填碾压用水,而深水井里的水用于洗沙,保证了机场施工用水。
施工用水问题解决了,接着新的问题又接踵而来。魏成存说,花土沟机场属盐渍土地区,土地的含盐量高,而含盐量高的土地容易翻浆,这对今后飞机的安全运行造成影响,这种难题在省内已建成的几个机场是没有遇到过的。在借鉴临近的库尔勒机场、敦煌机场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土质情况,以及经过专家反复论证后,最后设置隔断层对盐渍地隔盐处理,最终攻克了这一技术难题。同样,由于机场土地含盐量的缘故,用于施工的沙石料是从70公里远的地方运过来的。
太阳能“唱主角”
花土沟缺水资源,但不缺光资源。在花土沟机场的建设中,建设方将高原丰富的光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做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走进花土沟机场,公路两旁节能型太阳能路灯随处可见。在路灯顶端都安装着一副光伏电池板,这些电池板白天吸收、储存太阳能,夜间发光。随行的工作人员介绍,花土沟日照时间长,利用当地日照时间长的特点,机场航站区的路灯采用节能型太阳能路灯采样,职工生活热水也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极大节约了运行成本。
除了利用太阳能资源,在花土沟机场,有关环保、节能的设备随处可见。“考虑到环保,机场冬季供暖全部采用燃气锅炉,减少使用燃煤锅炉对周围环境的污染。”魏成存说。
相比省内的其他机场的航站楼,花土沟机场航站楼幕墙不是以玻璃幕墙为主,这也是充分考虑到当地紫外线强的缘故。在极少的玻璃幕墙的使用上,采用了镀膜低辐射玻璃,充分体现了乘客为上的理念。
责编:xwxw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