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空港文化 > 观点 >> 正文

自贸区“热” 需要“冷”思考



2013-09-26   作者:李超  来源:《中国航空报》   点击量:    打印本页 关闭


  9月29日,中国境内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将在上海肇始,一片新的区域经济格局开始逐渐显影,而借助于改革释放的红利,数个行业亦将因此受惠。

  航空产业正处其中,孕育一轮新的机遇。有专家分析称,自贸区打破贸易屏障后,零关税的实施、通关制度和手续的简化,将极大促进各类贸易活动,而金融领域的开放将营造自由的商业环境,增强对投资的吸引力。相应地,机场的客货吞吐量也将提升,从而促进上海机场国际航空枢纽建设,与此有业务关联的民航、物流等企业的业绩亦有望得到提振。

  但是,越是在政策红利预期高企的情况下,越有必要仔细权衡:寻宝之门似乎已经找到,但是否必然意味着很快就能取到宝物?在自贸区方兴未艾之际,冷静的思考,或许对于航空运输业未来的发展而言,会有更大的帮助。

  不可否认,近年来,中国的航空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伴随着国内航空产业链的逐步完善丰满,相关企业在大飞机、支线航空、通用航空、运输和物流等多个领域谋求分羹。特别是大飞机项目的推进和通用航空的政策调整预期,正契合了自贸区的建立,可谓“巧借东风”。

  “东风”吹及的上海,以其区位优势尽得其利——虹桥、浦东提供两大交通枢纽,东方航空整合国内外航线的耦合优势,大大小小关涉制造、运输、物流、培训、投资等业务的航空类企业在此定点。以此为前提,航空业内各类资源均有向沪聚集的势头,自贸区也因此先声夺人,萌生“做大一极”的苗头;而本已地处上海的一些较为成熟的企业将因此获得先发优势。有理由认为,随着自贸区的发展,航空企业资源可以再度整合,各方对于业内人才等资源的争夺将趋于明显。

  在天时、地利、人和俱全的情况下,相关上市公司“涨声”一片,也表明人们对自贸区的未来发展非常看好。

  然而,即使是依托于政策利好和改革红利,企业的发展归根到底还是要遵循市场规律。不容忽视的是,裹挟于经济大势中的航空业,虽然依然履行着强周期的盈亏规律,但整体形势已明显不如往年。三大航空公司的2013年中报显示,行业整体存在量升价跌、主营业务盈利下滑、货运业务低迷的窘境。仔细分析不难发现,2013年航空运输业的收益,很大程度上源自人民币升值引致的汇兑收益和其他一些会计手段(如折旧期限处理)争取到的利润空间。如果考虑到营业税改增值税的影响,这些收益在未来是否能够长期持续,仍是一个有待观察、慎下结论的问题。

  而一部分对于自贸区前景大好的预估,亦不能摆脱炒作概念,推动其虚假繁荣而套利的嫌疑。这样因概念而生,最后困于盲目乐观甚至最终亡于炒作的情况,在其他行业已屡见不鲜。

  没有任何的发展机遇,不伴随着失败甚至倒退的风险。处在自贸区核心地带的航空企业的发展,于此概莫能外。在各方热炒自贸区的改革红利之时,航空企业有必要作一番冷静思考。否则,一俟“自贸区热”过季趋冷,炒作出的股市泡沫破灭,沉浸于幻想中“蓬勃”态势的洋洋自得,难免会惨败于方寸未定的混乱局面中。

  作为强周期行业的航空运输业,本身面临着季节性起伏的市场行情,而宏观经济形势的下行趋势,如一面放大镜,凸显出其困顿身形。或许在自贸区等利好消息的推促下,各航空公司的报表数据可以暂时维持得好看些,但是要想从根本上逆转颓势,还需要在更多的方面主动发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自贸区为一个好故事开了头,航空企业能否借势而为,焕然丕变,仍有赖于的内功修炼。因应自贸区的需求,结合自身强项,充分利用政策优势,扎实而为,即使是非上市公司,也可通过合作等多种渠道,有所斩获。自贸区的开启,应是“临渊羡鱼”后“退而结网”的好时机,而远远不止是“金九银十”的昙花一现。

责编:admin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

 
  • 政策
  • 焦点
  • 人物
  • 航企
  • 建设
  • 商务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国际空港信息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www.ia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27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