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维修基地里的“最强大脑”
工作中的刘晶
国际空港信息网2014年8月13日消息:8月11日凌晨2点,一轮“超级月亮”正引发全国各地的民众争相观看。而在位于乌鲁木齐机场T3的南航新疆分公司维修控制中心里(以下简称MCC),忙碌的工作人员却无暇欣赏这一难得的美景——一天的航班刚刚结束,数十架飞机的航后工作正在机坪上紧张的开展,这也是MCC最为忙碌的时刻之一。
MCC被称为航空公司飞机维修部门的“大脑”,南航新疆分公司执管50多架飞机的维修运行管理工作,都由这里发出指令。“小到飞机机位协调,大到突发故障排故方案制定,凡是涉及飞机维修运行的工作,都由我们集中管理。”南航新疆分公司MCC主管刘晶举例说,比如航线工作人员在放行飞机前发现飞机附近还有拖斗没来得及拖走,就要报告MCC,再由MCC联系相关部门拖离,以保证飞机安全放行。
工作中的刘晶
操纵好这个“大脑”并不容易,除了日常的工作协调,MCC的工作人员还常常面临着突发事件的考验。不久前,新疆分公司一架B737落地乌鲁木齐后报告安定面配平马达故障,需要进行更换维修。但航材库里没有备用件,飞机还等着起飞,怎么办?刘晶和同事们迅速排查了在机库里检修的飞机,找到了可拆下应急使用的马达,于是紧急联系相关部门进行作业……很快,这架B737又重新飞上了蓝天,投入到忙碌的旺季生产中。
相比于乌鲁木齐基地的维修运行,外地救援则更加考验MCC工作人员的协调能力。今年4月,一架B757飞机在上海机场发生故障,需要更换部件。然而当地机场和乌鲁木齐基地都没有所需部件,刘晶和同事们开始全国寻件。经多方联系,终于在成都一家航空公司找到了,然而新的问题又摆在了他们的面前:部件形状特殊一般客机无法运输,同时上海机场也没有吊装设备,这该如何是好?困难没有难倒MCC的工程师们,几经波折,他们想办法将部件通过其它方式被快速运到上海,将吊装设备从新疆运送过去。终于,飞机被修复完好,重新投入航班运营中。
工作中的刘晶和同事们
“救航班如救火,这是我们的工作原则。”刘晶说,正是由于MCC统筹全局、反应迅速的特点,对人员要求也十分严格,除了要具备机械、电子、结构、检验等各方面的知识外,还要思路敏捷、表达能力良好、抗高强度工作,以最有效的调动各种资源,保障飞机维修运行顺畅有序。例如,飞机发动机引气故障,停场排除后需要试车,倘若飞机落地后按原计划到廊桥停靠,就需将飞机拖离至远机位才能进行试车;而飞机在落地前协调到远机位,就可以在航班一落地便投入排故、试车工作,大大节约维修时间——这些都需要工作人员对维修工作具有相当的熟悉程度,对机坪运行环境十分了解。
“在MCC,为了高效协调维修保障工作,我们大多能做到‘一心二用’!”刘晶介绍,MCC的主控岗位要同时面对两部电话、一部对讲机,最忙时一分钟要接打6、7个电话,但每一条信息都不能遗漏、失误。遇到特殊情况时需要与多方沟通,常常电话一拿起就放不下,几小时都喝不了一口水,休息时才感到大脑缺氧,双手发麻。
旺季,航班量大、飞机日利用率高,刘晶和同事们的变得更加忙碌:“所有汇总到我们这里的信息,要么终结,要么给出方案,永远不能说不知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是维修基地的‘最强大脑’!”
责编:admin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