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建设请给城市记忆留一席之地
因为工作的关系,会时不时路过上海虹桥国际机场1号航站楼。这里正在进行施工改造,差不多一半的区域已经大兴土木。尽管工地自然会与当初坐飞机经过时的样子大不相同,但见到那些依旧保留着的外墙立面纵向平行结构,心中就会暗暗添一点温暖和翘首以待,知道若干时间后工程竣工,你所熟悉的、航站楼最醒目的视觉标志,将继续在那儿静静地迎送你。
1963年,中国与巴基斯坦商定开通国际航线,确定使用虹桥机场通航。一年后,虹桥1号航站楼改建工程完成,并投入使用,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后上海首个国际航班。此后半个世纪的时光如水般过去,与虹桥1号航站楼同时代的老前辈们大多谢幕退休,它却始终坚守在岗位上。50年光阴荏苒,对于千千万万曾经在上海搭乘民航航班的旅客来说,虹桥1号航站楼或是他们关于这座城市的最初印象,或是他们每次兴冲冲踏上旅途、乐呵呵返回家乡的行程见证。你搭乘的航班会有不同,进入的候机区域也未必是同一处,唯独航站楼外墙上那些巨大的纵向结构,每一趟旅程都会映入眼帘。
所以,当这名民航“老兵”开始新一轮改造时,人们固然期待它的内部管网设施得到更新,期待商业配套进一步完善,期待空间更舒适宽敞,期待与其他各种交通工具无缝对接;但与此同时,人们也期待,它最经典、最醒目、最植根于脑海深处的特点不会被抹杀。这已经不是这名或者那名旅客的个人印象,而是属于整座城市的记忆。
事实上,对于任何一座城市来说,其机场航站楼或许不像虹桥1号航站楼那样年代久远,但在留住公众记忆这一点上,却始终是相通的。
民航机场作为公共空间的独特性,决定了它会留住公众群体性的回忆和产生情感共鸣;而且这份情感,由于民航的行业特点,常常意味着第一次出远门的旅行、第一次踏足蓝天的新奇,更充满了可以每每回味的喜悦与期待。要是这样的记忆载体烟消云散,对人们心灵上造成的损失,便尤其可惜且难以弥补。
随着民航事业的高速发展,新机场、新航站楼的建设如雨后春笋般,其重要性也不言自明。只是在新与快之后,我们确实寄望,关于机场的城市记忆也能在其间赢得必要的尊重。
自然在大多数情况下,工程项目并不是虹桥1号航站楼这样的改造,而是重新建设,要它们继续遵循前人的造型、特点肯定不合适。但我们可以找到新的方法,兄弟行业就曾经提供过案例——上世纪90年代,杭州新建火车站时,特地将旧杭州站的站徽取下、安放在了新站上。机场航站楼也有这样的地名标志,也是旅客见到目的地最直观的信号;在新机场、新航站楼工程中,让这样的地名标志保留既有造型、风格、视觉元素,显然并不困难。
而对于功成身退的机场“老兵”,简单一拆了之同样可惜。
比如,上海的龙华机场曾经是亚洲最大的航空枢纽,但因为地理位置与城市扩张,无法再扮演往昔角色。而令人欣喜的是,机场范围内的各种民航设施,又通过另一途径得以再生。
龙华机场旧航站楼改作商业设施,老建筑物的独特魅力,俨然成为吸引消费者的一大卖点。机场巨大的机库、燃料储罐则被设计师巧妙地改造成艺术展示空间,成为众多知名美术馆、艺术展览的落脚地,其中就包括前些时候引来舆论热点的成化斗彩鸡缸杯。此外,地处黄浦江西岸的龙华机场跑道及周边的空旷绿化带,也有大片得以保留、整修,既是市民休憩、亲近绿色与水岸的好去处,也是一年一度著名的“西岸音乐节”举办地。老机场虽然告别旅客了,却换了种新的方式,继续成为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与千万市民分享记忆。
虽然民航诞生迄今不过百年,可说是一个相当年轻的行业,但我们论及传统保护、说起存留历史脉络、说起守护城市记忆,并不应该只想到老街窄巷、文物建筑、名人遗迹,机场同样需要留下一席之地。
责编:admin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
- 上一篇:“内地机场准点率垫底”该如何“补钙”?
- 下一篇:南航腐败案告诉了我们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