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空港聚焦 > 政策 >> 正文

山东:到2035年,全省民用机场达到110个



2018-09-18   作者:  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   点击量:    打印本页 关闭


  山东省民用机场布局规划

  目 录

  前 言

  一、发展现状及面临形势

  (一)发展现状

  (二)存在问题

  (三)面临形势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布局原则

  (三)发展目标

  三、布局方案

  (一)总体布局

  (二)布局效果

  四、近期建设任务

  (一)运输机场建设

  (二)通用机场建设

  (三)保障体系建设

  (四)投资运营模式

  五、环境影响分析

  (一)场址选址阶段

  (二)机场建设阶段

  (三)机场运营阶段

  六、保障措施

  (一)体制机制保障

  (二)政策保障

  (三)安全保障

  (四)人才保障

  前 言

  民航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产业,是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助推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引擎。

  本规划综合考虑山东综合交通、区域经济、产业布局、城镇格局、资源禀赋等要素,合理布局民用机场,科学安排建设时序,为促进民航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本规划期限为2018-2035年,近期到2022年,中期到2025年,远期到2035年。规划期内依据全省民航业发展外部条件和环境变化,适时进行修编和调整。

  一、发展现状及面临形势

  (一)发展现状。

  1.基础设施有序推进。运输航空方面,全省现有济南遥墙、青岛流亭、烟台蓬莱、威海大水泊、临沂沭埠岭、济宁曲阜、日照山字河、潍坊南苑、东营胜利9个运输机场,数量位列全国第6位,是华东地区运输机场数量最多的省份,每万平方公里分布0.57个机场,密度位居全国第8位,形成了“两枢一干六支”(注:“两枢一干六支”是指:济南遥墙、青岛流亭两个枢纽机场,烟台蓬莱一个干线机场,威海大水泊、临沂沭埠岭、济宁曲阜、日照山字河、潍坊南苑、东营胜利六个支线机场。)机场格局,有力地支撑了全省民航业发展。通用航空方面,全省现有蓬莱沙河口、滨州大高、平阴农用、平阴孝直、莱芜雪野、德州平原6个颁证通用机场。其中,蓬莱沙河口、莱芜雪野、平阴农用等机场是华东地区建设较早的通用航空基础设施,为全省海事救援、航空运动、农林航空作业提供了较好保障。

  2.服务能力不断提升。2017年,山东省民用运输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5016万人次、货邮吞吐量42万吨,位居全国第7位、第10位,华东地区第3位、第5位,其中旅客吞吐量同比增长19%,货邮吞吐量同比增长2.8%;全省民用运输机场开通航线500余条,其中国际航线60余条,覆盖国内外重点联系城市。其中,青岛流亭、济南遥墙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2321万、1432万人次,位居全国15、25位;青岛流亭机场完成货邮吞吐量23万吨,位居全国第15位。

  3.航空制造集聚发展。全省现有山东滨奥、海特高新、中俄直升机、泊鹭(山东)飞机等航空制造企业,空客H135型直升机总装生产线落户青岛,钻石DA40型系列飞机年生产能力100多架,广泛应用于航空培训、航空旅游、航空运动、休闲娱乐等领域,初步形成青岛开发区、滨州大高、莱芜雪野、威海临港区等航空产业集聚区。

  4.试点示范引领发展。青岛飞行管制分区被列入国家第一批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2011年年底青岛飞行管制分区试点方案获国家空管委批准,共划设4个监视空域、4个报告空域。2016年,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落户青岛胶东,将依托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建设以航空运输为基础、航空关联产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青岛市成为首批26个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之一;青岛市崂山风景名胜区成为国家通用航空旅游示范工程,临沂市费县许家崖、泰安市徂徕山、栖霞市成为国家航空飞行营地示范工程。

  5.通航运营初具规模。2017年,山东通用航空企业作业6.3万飞行小时,位居华东地区首位;共有18家经营性通用航空企业,2家非经营性通用航空单位;共有有人驾驶航空器197架,植保无人机418架,省林业厅配置1架Mi-26直升机,初步形成了以航空培训、农林作业、公务航空、航空旅游、医疗救护等多种业态发展格局。

  (二)存在问题。

  1.总体规模偏小。山东省人口数量位居全国第2、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3,而2017年机场旅客吞吐量仅排名全国第7,货邮吞吐量排名全国第10,运输机场服务能力与人口、经济地位不相匹配。山东通用机场建设起步早,但近年来全省通用机场建设速度放缓,虽然通用机场数量在华东地区排名前列,但通用机场每万平方公里个数仅相当于美国的1/54、德国的1/38、巴西的1/8、加拿大的1/4,整体规模远不能满足发展需要,难以发挥对产业的支撑和培育功能。

  2.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全省目前17个设区的市,到2025年仍有5个设区的市没有布局民用运输机场,运输机场每万平方公里个数仅相当于法国1/12、英国的1/7、日本的1/4。从地面交通出行便捷性看,部分设区的市民用运输机场连接城市交通仍不便捷,国内国际航线结构不合理,仍不能满足开放型经济发展需要;客货发展不平衡,货运潜力远没有得到发挥。从通用航空发展看,绝大多数设区的市没有布局通用机场,通用机场网络没有形成,通用航空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民航业整体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

  3.功能结构有待完善。现有民用运输机场功能定位仍不清晰,青岛、济南、烟台等规模较大的民用运输机场在功能上存在一定的同质性,支线机场特色不突出,制约了机场服务能力发挥。我省通用机场结构不完善,A2、A3级通用机场普遍缺乏,抑制了通用航空业多样化、特色化发展。

  4.配套保障能力不足。繁忙机场和繁忙航路的空域资源紧张,航班运行受限,影响了机场设施及其系统效能的充分发挥。通用机场建设重机场轻保障、重建设轻管理等问题较为突出。通用航空低空空域使用难度大,飞行服务站、通用航空固定运营基地、维修服务站等配套设施建设滞后,成为我省通用航空业发展短板。

  (三)面临形势。今后一段时期,是我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的重点时期,是民航业提质增效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民用机场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1.国家和省民航发展战略要求加快民用机场建设。民航是重要的战略性产业,是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现代交通方式。交通引领发展,“城市的发展总是依托当时最先进的交通方式”。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连续出台一系列支持民航业快速发展、促进低空空域改革、促进通用航空业快速发展的政策措施。规划建立布局合理、层次清晰、功能完善的民用运输机场体系,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协调发展,构建全省立体化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是落实国家和省民航战略的重要表现。

  2.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求加快民用机场建设。大众休闲旅游时代,民用机场特别是通用机场建设,提供通用航空新消费平台,促进“通航+”发展,可满足个性化、多层次、大众化等新兴消费需求。同时,通用航空应急救援具有速度快、机动灵活、对地面设施依赖小、突破空间障碍能力强等优势,建立健全航空应急救援体系,能够提高城市综合治理和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我省民航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要求加快民用机场建设。对标国际和国内先进省份,我省民航业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十分突出。与全省9个运输机场的现状相比,我省通用机场发展明显滞后,截至目前,全省还有8个设区的市没有运输机场,绝大部分设区的市没有通用机场,机场布局不平衡。航空网络不充分,特别是洲际直航航线较少;通用航空刚刚起步,我省一些偏远、交通不畅的地区享受不到通用航空带来的便利。构建充分的空中交通运输体系,有利于全省均衡协调发展。

  4.新旧动能转换要求发挥民用机场助推器作用。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需要加快民航业发展, 特别是加快应用广泛的通用航空建设发展。从全国乃至全球战略的高度大力发展临空经济,促进航空产业聚集和快速发展,形成民航业全产业链条,打造新经济增长点,培育全省经济增长新引擎,加快形成发展新动能。同时,规划布局民用机场、健全航空网络,构建便捷、高效的立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面提升全省新旧动能转换支撑保障水平。

  5.开放创新型经济发展要求推进民用机场建设。加快创新、扩大开放是我省经济发展不竭动力,加快民用机场建设,依托通达的全球航空网络与全国乃至世界相连,汇聚各方优势资源要素,打造我省对外开放的窗口和融入国家乃至全球产业体系的支点,有利于促进我省“走出去”“引进来”,发挥航空资源全球性配置和产业国际化融合发展特点,促进开放创新型经济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主动对接、融入“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遵循市场规律,完善体制机制,既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又鼓励创造新消费需求,明晰功能定位,优化网络结构,科学布局民用机场,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培育我省新经济增长点,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走在前列提供有力支撑。

  (二)布局原则。

  1.坚持战略导向。站在全省看全国、看全球,将民用机场布局放在优先位置,立足交通运输服务、新兴消费和生产服务需求,以及应急救援、医疗救助等公共服务,分时序、分层次建设,以点带面,逐步形成网络化服务,提升民航基础保障能力。

  2.科学合理布局。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出发,发挥民航安全、快捷、舒适、灵活的优势,有效衔接铁路、公路、港口等交通运输方式,兼顾公平与效率,构建层次清晰、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机场体系,提升机场服务水平。

  3.集约协同发展。统筹军民融合发展,高效集约利用现有设施和资源,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基础设施、装备制造、航空服务与生态环境同步协调发展。

  4.确保持续安全。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理念,坚持专业化管理、规范化运行,明确标准程序,落实安全保障配套措施,确保民用机场建设运营持续安全。

  (三)发展目标。

  1.到2022年,全省民用机场达到52个(不含A3级通用机场),其中运输机场12个(新增3个),A1、A2级和B类通用机场40个(新增34个),密度达到3.29个/万平方公里,建成一批A3级通用机场,形成运输机场和通用机场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现代化民用机场体系,大部分设区的市拥有运输机场和若干通用机场,建成与陆海交通衔接紧密、互为补充的空中交通网络,客货吞吐量分别达到8500万人次和80万吨。

  2.到2025年,全省民用机场达到69个(不含A3级通用机场),其中运输机场12个(新增3个),A1、A2级和B类通用机场57个(新增51个),密度达到4.37个/万平方公里。空中交通网络更加完善,客货吞吐量分别达到1.3亿人次和130万吨。

  3.到2035年,全省民用机场达到110个(不含A3级通用机场),其中运输机场16个(新增7个),A1、A2级和B类通用机场达到94个(新增88个),密度达到6.97个/万平方公里,建成以运输机场和A1级通用机场为枢纽、A2级通用机场为骨干、A3级和B类通用机场为节点的机场网络体系,客货吞吐量分别达到2.5亿人次和260万吨,现代化的机场群基本完善,民航综合保障能力和运营管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布局方案

  (一)总体布局。民用机场包括运输机场和通用机场两大类。民用运输机场是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主要提供公共航空运输保障服务;通用机场是保障通用航空服务的机场,主要提供工业、农业、林业、渔业和建筑业的作业飞行以及医疗卫生、抢险救灾、气象探测、海洋监测、科学实验、教育训练、文化体育等服务。

  1.运输机场。到2022年,全省运输机场达到12个,新增布局菏泽机场、枣庄机场、聊城机场,增强青岛、济南、烟台区域枢纽机场的竞争力,增强对周边的辐射能力,提升威海、东营、临沂、日照等机场的发展水平。到2025年,青岛、济南、烟台区域枢纽机场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对周边的辐射能力进一步提升,威海、临沂、日照、济宁等机场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到2035年,全省运输机场达到16个,新建德州、滨州、淄博、泰安机场,建成“三枢十三支”运输机场格局,形成渤海湾南部运输机场群,机场群与城市群协同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成为支撑和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2.通用机场。根据《通用机场分类管理办法》,通用机场根据其是否对公众开放分为A、B两类,A类通用机场指对公众开放的通用机场,指允许公众进入以获取飞行服务或自行开展飞行活动的通用机场;B类通用机场指不对公众开放的通用机场。A类通用机场分为三级,A1级通用机场指含有使用乘客座位数在10座以上的航空器开展商业载客飞行活动的A类通用机场;A2级通用机场指含有使用乘客座位数在5—9座之间的航空器开展商业载客飞行活动的A类通用机场;A3级通用机场是除A1、A2级外的A类通用机场。

  (1)布局方案。

  综合全省通用航空发展条件和需求,通用机场布局主要考虑以下因素:①年旅客吞吐量较大的枢纽机场(超1000万)所在地需要优先布局A1级通用机场(含公务机机场),满足城市交通、新兴消费、公共服务等通用航空综合需求,疏解枢纽运输机场非核心功能;②国家级通用航空综合产业示范区、航空旅游示范工程、航空运动示范工程等地区需要优先布局A1级通用机场,有利于加快促进通用航空业示范集聚发展;③经济不发达、机场密度低、地面交通极为不便地区(海岛、山区等)需要布局A2级以上通用机场,充分发挥改善交通与培育产业功能;④突发事件易发多发地区需要布局通用机场,提供航空应急救援保障;主要医院和医疗物资集散地等需要布局A2、A3级通用机场,成为航空医疗救助系统重要组成部分;人口密集、交通易拥堵的大中型城镇和交通枢纽等需要布局A2、A3级通用机场,有利于扩大通用航空在区域综合治理与服务保障方面的应用;⑤5A级以上的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需要优先布局A2级以上通用机场,4A级以上景区、重要体育产业基地等需要布局A类通用机场,培育大众消费为核心的通用航空消费产品;在经济较发达、消费能力强的地区需要布局A2级以上通用机场,有利于培育娱乐飞行等新业态;⑥大型农场、重点林区、粮食主产区等地区需要布局A2级以上通用机场,需要在深水码头布局A2、A3级通用机场,服务通用航空农林喷洒和港口引航等作业生产;⑦在重点医院、重点学校、高速公路服务区、城市广场、体育场、主要产业园区、100米以上高层建筑楼顶等布局A3级通用机场。

  到2022年,各设区的市、部分县(市)和主要景点均有通用机场,建立涵盖医疗救护、应急救援、航空旅游、飞行培训、农林作业、城市管理等功能的通用航空服务网络。新增34个A1、A2级和B类通用机场,其中28个A1级通用机场、5个A2级通用机场、1个B类通用机场。到2025年,新增51个A1、A2级和B类通用机场,其中37个A1级通用机场、12个A2级通用机场、2个B类通用机场。到2035年,新增88个A1、A2级和B类通用机场,其中48个A1级通用机场、35个A2级通用机场、5个B类通用机场。

  (2)功能定位。

  A1级通用机场:是通用航空业发展综合性机场,提供通用航空器试飞、本场训练、停场过夜、加油、航行情报、维修、托管服务,具有较好的短途运输保障功能;是航空制造业和通用航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基础保障设施,是通航小镇、国家级通用航空示范基地和综合产业示范区的主要基地机场。

  A2级通用机场:提供民用航空器停场、过夜、加油等保障服务,为航空制造业、通用航空运营、航空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发展提供支撑,是通航小镇、通用航空产业园区、通用航空示范基地等的主要基地机场。

  A3级通用机场:主要服务于航空旅游、航空运动等新兴消费服务,提供航空救援、娱乐飞行等水上通用航空器服务,提供直升机起降商业服务。

  B类通用机场:不对公众开放,主要应用于自用,对固定客户的突发应急事件处置、农林作业、通用航空器试飞等,服务医院直升机医疗救助等。

  运输机场兼顾发挥以公务航空运行保障为主的通用航空功能,提供短途运输、公共服务、飞行培训、作业飞行等服务。

  (二)布局效果。

  1.到2022年,每个设区的市拥有1个以上的运输机场或者通用机场,民用机场50公里服务覆盖全省所有设区的市、全部5A级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部分农产品主产区和主要林区,民用航空服务实现市市通。

  2.到2025年,民用机场50公里服务覆盖大部分县级行政区、4A级以上景区、多数农产品主产区和主要林区,民用航空服务更加完善。

  3.到2035年,民用机场50公里服务覆盖全部县级行政区、4A级以上景区、农产品主产区和主要林区,现代化的机场群基本完善,民用航空服务实现县县通,民航综合保障能力位居全国前列。实现以通用航空为主的省内航空服务全覆盖,全省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县域 15分钟空中交通圈,以设区的市为中心的市域0.5小时空中交通圈,以省会济南为中心的全省1小时空中交通圈;以运输机场服务为主,实现与全国城市3小时通达;以济南、青岛等机场为主,实现与世界主要城市12小时通达。

  四、近期建设任务

  (一)运输机场建设。到2022年,建成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菏泽机场、枣庄机场、聊城机场,完成济宁、潍坊机场迁建和烟台、威海、东营、日照等机场改扩建,济南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开工建设,适时启动部分机场新建、迁建前期工作。

  (二)通用机场建设。到2022年,新建28个A1级通用机场、5个A2级通用机场、1个B类通用机场,改扩建通用机场1个,迁建通用机场1个,总投资约57亿元(不含A3级通用机场)。

  (三)保障体系建设。

  1.运输机场。

  枢纽机场:按照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要求,遵循“零换乘”“一体化”的综合枢纽建设理念,统筹机场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建设,实现机场与铁路、港口、公路、快速公交、城市轨道等运输方式紧密衔接,提高交通运输的整体效益和服务水平。

  支线机场:统筹衔接各类交通运输方式,建成高效的机场集疏运体系。

  2.通用机场。

  在济南遥墙机场、青岛公务机机场、烟台莱山机场等布局公务型固定运营基地,在A1级和部分A2级通用机场布局通用型(连锁型)固定运营基地,提供飞行服务信息、签派服务、维护维修、停放保管等服务。在部分A1级通用机场建设维修服务站,开展维修保障和加改装等服务。

  在青岛、济南等地申请建设省级飞行服务中心,鼓励在通用机场建设飞行服务站,提供飞行计划、航空情报、航空气象、告警和协助救援等服务。

  充分利用已有油库等基础设施,布局区域性航空油料储运基地,建设覆盖全省通用航空重点作业区域的航空油料储运节点,优化油料运输体系,为全省通用航空发展提供保障。

  (四)投资运营模式。

  1.投资模式。

  (1)运输机场。根据《民航局关于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运营民用机场的意见》(民航发〔2016〕117号),研究放开省内运输机场建设和服务保障企业的投资限制,逐步放开运输机场建设和运营市场准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省内运输机场建设和运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促进民航运输与物流业、临空产业等融合发展。

  (2)通用机场。

  发挥政府规划、政策引导的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按通用机场的属性和功能定位,由政府主导或社会资本主导投资建设。

  企业自建自营模式。对经营性为主的通用机场,由企业为主投资建设、运营和维护,自负盈亏,政府可通过签订协议或购买服务等形式确保机场具备公共服务功能。

  政府投资为主模式。对公益性作用强的通用机场,鼓励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建设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

  2.运营模式。

  (1)运输机场。统筹省内机场的建设和发展,发挥枢纽机场的带动作用和支线机场的支持作用,以大带小,更好地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2)通用机场。以社会投资为主的机场,鼓励打造通用航空“传统+新兴+延伸”(注:传统服务包括:飞机加油、飞机停泊、检修维护、通信和飞行人员餐饮休息等基本服务;新兴服务包括:飞行培训、飞机租赁、机库租赁、飞机销售、地面旅客服务、机场广告等;延伸服务包括:地面交通工具租赁、旅客餐饮、住宿和礼宾服务等。)传统服务包括:飞机加油、飞机停泊、检修维护、通信和飞行人员餐饮休息等基本服务;新兴服务包括:飞行培训、飞机租赁、机库租赁、飞机销售、地面旅客服务、机场广告等;延伸服务包括:地面交通工具租赁、旅客餐饮、住宿和礼宾服务等。相结合业务链体系,拓宽收入来源,提高盈利能力。以政府投资为主的通用机场由政府主导或委托专业运营机构管理,作为全省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拓展机场收入来源。

  五、环境影响分析

  规划实施不可避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影响,主要在资源占用、生态影响和污染排放三个方面。因此,在机场选址、建设和运营过程中要采取措施,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一)场址选址阶段。

  全省规划布局的民用机场,在场址选择时要与当地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林地保护利用等各类规划相衔接,因地制宜,避免对珍稀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敏感生态区及生态保护红线区的破坏,避免对基本农田等优质土地的占用。应充分考虑空域条件、净空条件、建设条件、土地利用等因素,避让环境敏感区,合理确定用地规模,通过“占补平衡”等措施,尽量消除对土地资源的不利影响。

  规划发布后,特别是机场选址获批后,当地政府应根据国家法规制定相应规章,切实采取措施,对机场的净空、电磁环境等进行保护,确保机场和当地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和区域经济的协调持续发展。

  (二)机场建设阶段。机场建设过程中的主要污染源是施工的扬尘、噪音、固体废弃物等,此外还有可能涉及水土保持、植被等方面的影响。要科学设计挖填方量,严格控制水土流失,注重植被恢复,采取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切实做到机场建设与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竣工验收投入使用。要加强施工管理,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和施工程序,最大限度地减少扬尘、噪音、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

  (三)机场运营阶段。在民用机场运营中,主要污染源为飞机噪音、飞机尾气、生产生活污水、固体废弃物、油罐区及加油站废气等,其中主要是噪音防治。要科学设计飞行程序、选择低噪音飞机机型、合理安排飞机起降时刻,统筹考虑油气回收、污水、污物处理,确保有足够的环境容量。

  六、保障措施

  (一)体制机制保障。一是加强组织协调。加强部门间协调,建立全省民航规划建设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发展改革委;建立与民航空管部门和战区作战、航管部门的协商机制。二是创新管理模式。运输机场建设主要依靠各级政府推动,通用机场建设由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建立省级航空运输服务平台,探索建立通用航空投资主体多元化、集中调度运营的管理体制;以市场化的手段引进和培育专业化的通用机场管理机构,运输机场向通用机场输出管理,推动运输机场与通用机场管理资源共享。

  (二)政策保障。一是在新旧动能转换基金框架下,结合省交通产业基金,统筹支持民用航空发展。二是在空域条件满足要求的前提下,确保机场建设纳入当地土地利用规划、城镇发展规划等,优先保障建设用地指标。

  (三)安全保障。建立与军方和民航监管、空管等部门密切配合的合作机制,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将航空应急救援工作纳入政府应急救援体系,加强空域飞行安全监控和管理,持续提高航空安全综合保障能力和水平。

  (四)人才保障。加大对研发、制造、飞行、机务、空管、签派等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经营管理人才培养。鼓励和引导省内高校与国内外航空院校、培训机构加强交流合作,开设民用航空专业课程;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民用航空人才培养,拓展人才培养渠道,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

  (2018年6月5日印发)

责编:admin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

 
  • 政策
  • 焦点
  • 人物
  • 航企
  • 建设
  • 商务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国际空港信息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www.ia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27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