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知行合一的“驱鸟人”
在呼和浩特机场,有这么一位知行合一的“驱鸟人”李新。2003年9月,李新成为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一名硕士研究生;2006年7月,他成为内蒙古民航机场集团公司的一名普通驱鸟员;2015年4月28日,他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从弱冠到而立,李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一步一个脚印地实践着“知行合一”。凭借着扎实的生态学和鸟类学理论基础,他提出了“人鸟共享同一片蓝天”的治理理念,创新性地开展了综合鸟击防范,参与编制了民航史上首个鸟击防范专业课程。
结下机场“人鸟情结”
2004年11月,还在内蒙古大学读研的李新被“呼和浩特机场鸟击防范与预测对策研究”这一课吸引了。他认为,这是一个可落地转化的科研项目,很值得研究。2006年3月,他经历了200多天的野外调查、研究,课题结题。
毕业后,李新参加了呼和浩特机场组织的校园招聘。尽管当时机场招聘的是运行指挥员,但他还是想为自己争取一个机会。面试时,他的一句话引起了面试官的注意:“我认为,呼和浩特机场鸟击防范与预测对策研究仅是个开始,后续的综合治理手段要跟得上才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鸟击概率。”
同年7月8日,李新被呼和浩特机场公司破格录取,成为一名鸟情调研员,他也与机场结下了“人鸟情结”。
有别于一般应届毕业生,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李新没有一丝对未来工作的迷茫。他的目标非常明确:将专业知识与鸟击防范工作紧密结合,通过生态学手段防范鸟类,力争实现“人鸟共享同一片蓝天”的目标。
肩负鸟击防范的重任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李新编一张网,绘一张图,成功地让观念落实到行动中,让驱鸟员不再谈鸟色变。他改变了原有用鸟枪、鸟炮的机械驱鸟方式,通过编织“信息网”,获取了准确的鸟情数据。他将飞行区分成8个区域,分区记录每日的鸟情数据,每月末、年末分析飞行区的鸟情数据,撰写鸟情月报和年报。
鸟的活动习性摸清楚了,还需要对鸟的“吸引源”进行治理。李新采取割草、灭虫、灭鼠和消除飞行区明水面等措施,治理鸟类栖息地、食源地、水源地和繁殖场所。
经过团队的共同努力,机场建立了鸟情巡视、生态环境治理、设备驱赶、人员培训、数据分析、对外宣传“六位一体”的综合防范体系,结束了仅靠设备驱鸟的历史。
得知李新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的荣誉,李新部门原领导、飞行区管理部经理乌海林并不惊讶。他说:“目前,我们都在使用‘李新式’的鸟击防范方法。在我看来,这次获奖绝不是偶然的。李新具备了劳模的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只是基础,更可贵的是他‘严、细、实、勤’的作风。”
提高鸟击防范规范化水平
2013年,内蒙古机场集团与首都机场集团联合,按照国际民航组织(ICAO)标准化课程开发的方法,基于一线驱鸟岗位的实际,开发了“鸟击防范标准化培训课程”。
作为课程开发小组的主要成员,李新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把自己7年来积累的鸟击防范经验,转化为“看得懂、能操作”的鸟击防范教程。在编写的过程中,李新充分利用自己的学识积累,以鸟类学、生态学的知识为指导,结合呼和浩特机场鸟击防范工作实际,提炼操作要领。历时7个月,经过与开发组成员的反复商量,最终确定了课程的编写思路、结构编排和内容设计。
“此课程的开发是内蒙古机场集团与国际化标准课程开发方法的首次‘对接’,同时也是中国民航在ICAO培训课程资料库中首门标准化鸟击防范专业课程,对于集团公司的一线驱鸟员来说,有很强的指导价值。”课程开发小组组长吴丽红说。目前,该课程的编写与试讲工作已全部完成并提交至ICAO。
鸟击防范初成效,而今迈步从头越。2015年1月,根据工作安排,李新调到人力资源部工作,面对新工作、新环境,李新信心满满地说:“目前,我还处在知识‘断档期’,接下来,我要抓紧时间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用知识指导工作,尽快转变角色,满足岗位要求。”
责编:admin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