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空港运营 > 培训 >> 正文

西安阎良成为我国民用飞机人才"蓄水池"



2014-05-18   作者:  来源:西部网   点击量:    打印本页 关闭


  上世纪末,我国民用飞机设计、制造、维修、管理等人才流失严重,为了重振我国民机产业,西安阎良国家航空产业基地自成立以来,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战略,逐渐成为我国民用飞机的人才“蓄水池”。

  民机人才青黄不接

  上世纪末,由于我国民机型号研制的频度大低,缺乏大批人才脱颖而出的实践基础,我国民机人才十分短缺。更让人痛心的是,这些宝贵的人才还出现了大规模流失的现象。

  在大飞机领域,一批老专家被闲置起来,其中有很多是搞过运10飞机的,都呆在家里养老。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中青年的流失就更多了。1994年大学毕业进入以民机设计为主的上海飞机设计研究所的大学生共12人,后来只有1人在研究所,1998年进入上海飞机研究所的17个大学生只有5名在航空工业工作,2000年进的40多名大学生,走得只剩下一人。有一段时间,上海飞机设计研究所流失了好几百个有经验的设计人员,或是出国或是转行,让人十分痛心。

  在通用航空领域,我国的通用航空始于1951年,但是长期没有发展起来,直到2010年国家宣布将把制约通用航空发展的最大桎梏--低空空域开放后,通用航空才开始在全国兴起。由于长期发展缓慢,我国通用航空人才底子非常薄,据歼8D/F总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凤田介绍,我国通用航空领域的人才短缺体现在整个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飞行员、空域管理人才、通用航空运营与管理人才、通用航空产品的设计人才、制造人才、维修人才等缺少。人才已成为我国通用航空事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所在。

  西安阎良推进人才战略

  针对民机人才青黄不接的状况,西安阎良国家航空产业基地自成立以来,便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战略,目前已取得了一定成效。

  西安阎良的民机人才战略主要通过三种方式进行,一是凭借学校培养人才。如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在西安阎良国家航空产业基地的支持下,从2003年起开始大规模新建校区,加大航空人才的培养力度。2006年时,学院有19个专业、5000名在校生,到今年,学院已有45个专业、1.1万名在校生。为培养出优秀的航空人才,学院曾连续10年每年引进师资30至40人,现在学院老师有330人,不少国内航空业的一流专家还兼任了学院的客座教授。

  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刘增铁对记者说,学院的航空特色专业包括航空维修、航空制造、航空电子、航空服务等,其中航空维修在国内已小有名气,每年毕业的700多名学生深受国内航空维修行业欢迎,已成为学院的名牌专业。

  二是凭借企业培养人才。西安阎良国家航空产业基地人力资源局业务主管邢向阳说,针对航空企业缺人的现象,基地管委会与企业合作,对一部分有知识的失地农民进行培训,让这些农民进航空企业从事低端的航空机械加工等,受到航空企业和失地农民的欢迎。

  今年27岁的阎良区北屯街道办桥东村马西组农民刘珍对记者说,她原来学过焊接,生孩子后就呆在农村家里,直到西安阎良国家航空产业基地联系当地航空企业推出针对失地农民的培训就业后,她才重新搞起了焊接。现在,企业用她可每月可以给2000元的收入,对此她觉得这份工作还可以,愿意到企业去。

  三是凭借航空俱乐部培养人才。近年来阎良成立了不少航空俱乐部,通过组织会员进行飞行体验或驾照培训等,为航空聚集了一潜在的飞行人才。这种培养方式在国外很流行,如加拿大,进行休闲飞行的飞行员和飞机占到了飞行员总数的三分之二和在册飞机总数的四分之三。陕西天颖航空俱乐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飞行师刘合信告诉记者,他们的俱部乐就想为全国通航人才的培训出把力,并想把这种方式推广到全国。

  西安阎良“蓄水池”惠及全国

  通过这些有效的方式,西安阎良培养出的民机人才近年来开始迅速走向全国,成为我国民机人才重要的“蓄水池”。

  在大飞机研制领域,阎良的人才已成为大飞机团队的重要来源。在国家启动大飞机项目后,中央决策部门组建大飞机项目研发团队时,多倚重阎良的人才。大飞机项目的总设计师、市场部负责人等一批关键位置的人都是从阎良支援过去的。可以说,没有阎良的人才,就没有我国的大飞机项目团队。

  在通用飞机领域,从全国通用航空产业链看,包括创新研发、设计、关键零部件、组装制造、运营、销售、维修、保险、租赁、高端服务等上下游环节,都有阎良走出去的人才,尤其在设计领域,阎良所在的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以其雄厚的设计力量,不断推进着小鹰系列的国产通用飞机研发。从全国通用航空的布局来看,阎良的人才也遍布全国各地,有的成为了当地的主要领导力量,如广东珠海的通用产业板块,其领军人物孟祥凯就是从阎良出来的。

  可以断言,随着我国民机产业的复兴,无论是哪类民用飞机都需要大批的人才,而拥有全国航空产业职工总数1/4强的阎良,凭着深厚的底蕴和强大的人才培养战略,必将成为我国民机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力量,成为全国民用飞机人才重要的输出地。

责编:admin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

 
  • 政策
  • 焦点
  • 人物
  • 航企
  • 建设
  • 商务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国际空港信息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www.ia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27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