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空港聚焦 > 人物 >> 正文

民航局机场司司长刁永海:"十三五"大力推进机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2016-02-17   作者:曾晓新   来源:中国民航报   点击量:    打印本页 关闭


QQ图片20160217171142.jpg

        配图

  “十二五”期间,我国在机场发展与建设方面,重在两大方面施力,一是积极缓解大型机场容量饱和问题,二是积极建设和发展支线机场。在机场建设大发展的同时,我国机场的安全形势总体平稳。“十三五”期间,我国在机场发展与建设上又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机场司在制定民用机场建设、安全、运营管理等相关法规、规章、政策上又有怎样的思路和重点工作推进?如今“绿色机场”与智慧机场成为机场发展的关键词。“十三五”期间,机场司在推动环境保护、技术应用方面将做好哪些重点工作?在做好机场应急救援工作方面,又有哪些重点工作需要推进?带着这些问题,近日,记者专访了民航局机场司司长刁永海。

  “十二五”机场建设大发展 安全监管效能保持较高水平

  记者:“十二五”期间,我国在机场建设、安全、运营管理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刁永海:民航“十二五”规划对我国机场建设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即以需求为导向,优化机场布局,加快运输机场建设,完善和提高机场保障能力,重点是缓解大型机场容量饱和问题和积极发展支线机场。

  按照这一目标,“十二五”期间,全国开展民用运输机场建设项目130余项,新增颁证运输机场35个,改扩建机场近100个,使我国民用运输机场数量由“十一五”期末的175个增加至210个,增幅达20%。同时,大型机场建设项目得到有效推进,完成了昆明机场迁建及上海虹桥、上海浦东、广州白云、重庆江北、西安咸阳等机场扩建工程,北京新机场、青岛新机场等机场新建工程也相继开工,成都新机场、厦门机场迁建和大连机场迁建等项目的前期工作也已有序开展。

  在此期间,我国机场的客货吞吐量和航班起降架次均大幅增长,大型机场运行环境日趋复杂,中小机场的运行安全基础不牢的问题也一直存在。然而,通过我们有效的安全监管,机场的安全形势总体平稳。五年间,在机场发生的重大以下航空地面事故和地面事故征候万架次率分别为0.0014和0.017,均远低于民航局下达的0.03和0.10的行业安全管理目标值。可以说,“十二五”期间机场的运行安全监管效能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

  此外,按照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两会”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关于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指示,从2014年开始,我们积极同军方协调,推动军民合用机场的军民航深度融合发展,通过一系列的工作举措,军民合用机场特别是与空军合用的机场运行安全水平提升明显,跑道侵入事件降幅明显。

  “十三五”高增长预期可见 严把机场规章制度建设

  记者:“十三五”期间我国在机场发展与建设上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机场又将在哪些方面下好功夫?

  刁永海:这里,我先说一下机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对符合国家“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战略需求,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社会增长点,有利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机场建设项目要加强引导、重点支持、全力推进。民用机场尤其是运输机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设施,势必成为各地投资建设的重点,这其中既包括新建的机场,也包括对现有机场的扩建、改建。这些基础性投资项目与其他产业项目比起来更容易获得国家的重点扶持。因此,我们完全有信心乐观地估计,“十三五”期间机场发展与建设仍将保持高速增长。

  “十三五”期间,机遇与挑战并存。我认为,主要有三点挑战:一是资源环境约束对民航加快转变增长方式提出新要求,机场建设所面临的空域、土地等资源日趋紧张。二是城市规划建设与机场净空保护之间的矛盾越发突出,机场牵着城市走、城市跟着机场建,导致部分机场的净空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破坏,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三是随着机场容量的持续放大,起降架次的日益增加,行业快速发展与机场保障能力不足的矛盾日益显现,并直接体现在机场的航班延误问题上。

  针对以上问题和挑战,我们要通过进一步加快枢纽机场建设、着力完善非枢纽机场基础设施,不断强化城市规划与机场建设的有效衔接,从立法层面加大机场净空保护力度,对机场综合保障能力进行量化评价,努力实现机场保障能力同容量挂钩等几个方面入手,合理配置航空资源,奠定民航可持续发展基础。

  记者:“十三五”期间,机场司在制定民用机场建设、安全、运营管理的相关法规、规章、政策会有怎样的思路以及重点工作推进?

  刁永海:机场司一直重视规章建设,对于落实“十三五”要求,机场司更是把规章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做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有关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从规章制度入手,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二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有关要求,以及国家投资体制改革的相关政策,抓紧修订、完善民航建设项目管理以及运行安全方面的相关规章及规范性文件;三是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规章、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全面梳理机场管理规章体系,为促进国民经济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战略实施,消除机场建设管理方面的政策羁绊。

  为此,我司将结合自身工作职责,做好相关规章、标准及规范性文件的立、改、废工作。先说“立”,为落实《民用机场管理条例》要求并适应航空燃油供应运行安全回归行业管理而制定的《民用运输机场航空燃油供应安全运营许可管理规定》已于去年底完成审定,即将发布;为促进通用机场建设发展,我司将运输机场和通用机场的管理体系彻底剥离,专门编制了《通用机场管理规定》,为进一步规范机场低能见度情况下的运行管理,我司联合空管办制定了《民用机场低能见度运行规则》,此两项规章已报审。再说“改”,去年我司发布了《民用机场专用设备管理规定》,取消了专用设备使用许可制度,建立了合格性检验制度,将机场运行管理涉及的《民用机场使用许可规定》和《民用机场运行安全管理规定》和两部规章全部进行了修订并实现了报审,今年则又立项修订涉及机场建设管理的《民用机场建设管理规定》和《民航专业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等。最后是“废”,这项工作将体现在当前正在进行的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中,大家可拭目以待。

  做好民航标准化体系建设 大力推进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记者:如今“绿色机场”与智慧机场成为机场发展的关键词。十三五”期间,机场司在环境保护、技术应用方面要做好哪些重点工作或遵循哪些原则和思路发展?

  刁永海: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打造低碳、低耗、高效能、高品质的绿色机场发展模式,是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引领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机场可持续发展、充满活力的重要路径。

  十三五期间,我们计划通过推动“绿色机场”建设,引导建设各方在机场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等全寿命周期内,以高效率的利用资源、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方式,建造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建设与保护、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相协调的机场体系,集中体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服务人性化和运行高效四个方面的内涵。

  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是衡量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智慧机场”是机场未来的发展方向,而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互联网思维为我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努力用真情打造民航服务品牌,提供了战略导向、技术手段和实现途径。比如,广泛应用即时航班动态通知、个人定位系统、RFID行李追踪、自助登机、自助行李托运、生物技术识别等技术,能够有效提高机场的智能化水平。为旅客提供从停车、值机、托运行李、安检、购物、餐饮、娱乐、休息、登机等一体化“智慧”服务,可以营造更加方便、快捷、愉悦的个人体验,从而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加便捷、顺畅的民航服务。

  2015年底,国务院发布了《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快标准化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普及应用和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标准化+”效应,为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我们将认真学习领会《规划》精神和要求,结合民航发展实际,修订完善相应的标准体系,通过标准引领,在绿色机场、智慧机场、环境保护、技术应用等各个方面,进一步做好民航发展的标准化体系建设工作。

  记者:从过去一段时间实际案例看,提高机场的应急救援保障能力已刻不容缓。当前,要做好机场应急救援工作,“十三五”期间机场司有哪些重点工作需要推进?

  刁永海:机场应急救援能力是机场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为此,我司将在“十三五”期间继续大力推进机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所开展的工作有六个方面。一是协调相关司局共同认真梳理涉及机场应急救援方面的规章、标准和规范性文件,做好彼此的衔接,防止相互冲突;二是强化机场应急救援的协调管理工作,理清相关业务司局的工作职责和管理边际,加强统筹协调、注重彼此联动,力争做到各司其职,在管理上不留死角,不出空白;三是全面加强对机场应急救援演练的督导工作,不断强化演练的实战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有效杜绝演而不练的突出问题;四是加大人员培训力度,督促各机场管理机构,认真组织应急救援人员的业务培训,同时协调相关司局,根据自身工作职责,做好消防救援、应急救护等专业人员的管理和培训;五是加大机场应急救援科研力度,委托相关科研单位从机场应急救援的能力评估、风险防范、模拟仿真等多个维度,探索提升机场应急救援实战能力的有效途径;六是积极推动机场应急救援演练实训基地建设,从硬件上与相关科研工作相互呼应,为机场应急救援演练提供良好的实训条件。

责编:xwxw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

 
  • 政策
  • 焦点
  • 人物
  • 航企
  • 建设
  • 商务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国际空港信息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www.ia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27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