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空港聚焦 > 人物 >> 正文

云南机场集团总裁刘明



2012-12-23   作者:  来源:中国民航报   点击量:    打印本页 关闭


  去年5月,《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正式施行,意味着云南桥头堡建设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桥头堡建设,交通先行,民航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对于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和带动作用。那么,云南机场集团将有怎样的战略和措施,从而有力地促进云南桥头堡建设呢?

  近日,云南机场集团总裁刘明向本报记者讲述了云南机场集团将有效整合机场产业,推动临空产业集群化发展,从而使临空经济成为未来云南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的想法和规划。

  积极发挥云南机场业在桥头堡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记者:在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的过程中,民航,特别是机场,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刘明:经济越发展,民航的作用就越突出,而民航的快速发展,也是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量。云南作为我国唯一能从陆上沟通东南亚和南亚、直达印度洋的省份,航空运输以其改善投资环境、增强信息交流、扩大流通范围和提高流通效率的特殊功能,成为云南经济融入区域经济的重要通道,发展潜力巨大。因此,从未来发展需求看,发达的航空市场,较强的通达能力,完善的航空运输体系,将有力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并在桥头堡建设中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目前,云南省共有1个区域性枢纽机场和11个干线机场,其中,国家口岸机场3个,分别是昆明、西双版纳、丽江机场。如今,正在建设昆明新机场、红河机场、泸沽湖机场,开展沧源、澜沧、怒江等机场的前期工作。“十一五”末期,云南省内机场密度达到每万平方公里0.3个,远高于全国机场建设发展平均水平,形成了以昆明区域性枢纽机场为主的机场集群,是全国拥有机场数量较多、等级较高、航空资源丰富、市场需求旺盛、经营管理一体化的省份,有力地促进云南省优势产业,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云南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是加快建设“两强一堡”的黄金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只有充分建立发达的航空市场,完善航空产业体系,才能有力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并在桥头堡建设中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记者:云南机场集团在“十二五”期间有什么样的战略发展规划?

  刘明:“十二五”期间,云南将加快多层级机场建设布局,构筑区域机场网络体系,提升机场运行品质和产业发展水平。为此,云南机场集团将做好以下工作:

  完成版纳机场与腾冲机场的改扩建工作,完成普洱思茅机场航站区应急改造以及场外DVOR/DME导航台建设、保山机场停机坪扩建、临沧机场停机坪扩建,提升机场运输保障能力和在突发状况下或恶劣环境下的抢险救灾保障能力。

  完成昆明新机场建设并顺利实现转场运营,继续加快推进泸沽湖机场、红河机场建设,实施新建沧源、澜沧等小型支线机场建设,研究将滇西国际机场作为昆明新机场的备降机场建设。2015年前,使云南机场总数达到19个。

  适时开展怒江、德钦、勐腊、河口、罗平、元谋、镇雄、会泽、景东、广南等通勤机场的前期工作,最终使云南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功能完备、运作顺畅的机场集群,实现大型门户枢纽、中型机场、小型支线机场、通勤机场协调发展,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需求,为云南桥头堡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优化航线网络结构,积极开通东南亚、南亚及中东国际航线,航线网络延伸到欧亚、非洲、澳大利亚和北美洲,国际航线数量达到40条以上,国际地区旅客占全部旅客吞吐量的10%以上。

  2015年实现云南省机场运输起降48万架次,旅客吞吐量达到5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到44万吨,实现收入38亿元,航空业实现平稳快速发展。

  总而言之,通过直接效应、间接效应、诱发效应和引致效应的综合作用,使航空对云南省经济社会的贡献率比“十一五”期间提高1倍,完成云南由民航大省向民航强省的转变。

  构建云南民航产业体系,打造临空经济新优势

  记者:随着昆明新机场的即将投入运营,您对做大做强临空产业有何思考呢?

  刘明:由于昆明新机场的定位,未来临空经济圈将成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航空客运枢纽和物流中心,覆盖周边包括空港经济区、物流园区以及高新技术开发区在内的多个经济区域之间的产业板块,成为集临空型产业、商务旅游和绿色生态产业基地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全新区域。

  昆明临空经济的发展,将结合加快桥头堡建设以及滇中经济一体化的产业规划,优化配置机场周边的现有产业,培育发展临空附属型产业。我认为,可以以现代物流业、现代服务业为重点,以高附加值、高回报的临空产业为支撑,调整产业结构,将机场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释放临空经济功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一是发展航空物流业。航空物流是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昆明临空经济区航空物流的发展将有力提升昆明现代物流产业的层次。因此,围绕建设国际区域性物流枢纽城市这一目标,建设现代航空物流园区,依托新机场口岸,以航空货运为主线,通过空港经济区综合交通网络,形成集航空、公路、铁路多式联运、立体化、一站式作业的高中端快速物流集散和中转结点,为实现云南桥头堡建设客货大通道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发展机场配套服务业。加大力度发展服务于航空枢纽的产业,包括直接为机场设施、航空公司及其他驻机场机构(海关、检疫检验等)提供服务的配套和后勤产业等。

  三是发展临空型产品制造业。以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为依托,建设昆明民用航空物流装备基地,发展具有明显航空运输指向性的加工制造业,包括航空物流辅助加工业,航空工具与用品的制造业,航空运输指向性较强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强产业链上配套产业的引进。

  四是发展商务会展。会展经济不仅本身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带动交通、旅游、商业、物流、餐饮、住宿、通信、广告等多方受益的产业,成为带动发展区域产业聚集的“动力引擎”,增加区域产业的品牌价值。

  记者:您认为昆明新机场在发展临空经济过程中应起什么样的作用?

  刘明:在昆明新机场周边发展临空经济和经济圈,机场应充分发挥核心作用。首先,应坚持实行“政府主导、企业实施、市场化运作”的思路,与全省区域经济的发展统一规划,优先发展、重点落实。其次,在加紧昆明新机场建设的同时,充分考虑其对城市产业结构和空间功能结构的影响,同步规划机场周边地区临空产业的发展,加快空港经济区的规划、控制、建设,逐步完善配套设施,培育机场产业。再其次,在做大做强航空主业、努力增加航空主业收入的同时,充分整合机场资源,吸引外来投资者共同开发临空经济区,发展航空物流以及相关产业,延伸临空经济产业链条,使空港及其附近区域形成一个多功能的空港经济体。最后,设立昆明新机场保税区,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吸引和鼓励大型国际、国内企业到云南投资,扩大云南进出口贸易量,促进云南客货源航空市场的发展,使机场产业真正成为云南省、昆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当然,在建设临空产业的过程中,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构建昆明新机场经济圈的组织协调机制。经济圈作为一种区域经济形式,实际上是一个由许多个利益主体所构成的利益系统,其成员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利益联系和冲突。因此,必须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利益制度来协调经济圈内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便于新机场经济圈内的统一规划、管理和协调。

  加强临空经济圈内配套建设和人才建设

  记者:机场要发展临空产业,离不开便捷的交通。作为机场的领导,您认为,应该如何打造临空经济圈内的便捷交通?

  刘明:我认为,要加强临空经济圈内以航空为中心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第一,以昆明新机场为中心,继续发展轮辐式航线网络,提升航空通达能力,扩展和优化航线网络。依托国内大型航空公司,重点增加昆明至国内主要城市航线航班密度,新增省内环飞和各州、市机场的省外直飞航线与航班。

  第二,要着力将昆明新机场建设成为城市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地面距离150公里范围内,将航空服务覆盖全省,形成一个新的现代化服务集聚区。同时,打造各机场便捷的地面交通,建设机场地区与市区相连的地铁以及与周边城市连接的公共交通系统,重点促进昆明新机场与滇中交通群有效衔接,将昆明新机场的交通服务辐射延伸至滇中城市群(曲靖、楚雄、玉溪等州、市),实现人性化、便捷化、现代化的综合运输服务,实现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城市间与城市内交通线路的紧密衔接,让旅客实现“零距离换乘”,货物实现“无缝衔接”。

  记者:在打造临空经济,建设临空产业圈的过程中,人才是关键因素。对于民航专业人才的培养,您有何想法呢?

  刘明:只有加快民航专业人才培养,才能为经济圈持续发展提供有效支撑。随着云南航空市场日益向国际型、开放化、市场化方向发展,航空对人才的需求逐渐加大,航空人才短缺、供求矛盾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特别是业内飞行、机务、管制、机场管理、通信导航等人才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云南民航业发展的瓶颈。

  作为航空大省,只有充分、合理配置各方面的人力资源,才能在未来行业竞争中保持旺盛的发展潜力。为此,我认为,需要加强建立配套的教育培训机构和体系,加快民航人力资源战略性规划,培养和储备从天空到地面的人力资源,包括飞行、机务等专业技术人员和地勤工作人员等。云南大量支线机场资源可以为培训、训练所用,可以将云南民航系统教育训练机构纳入省级国际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如建立云南民航教育培训学院等,这不仅有利于云南省机场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更将助推昆明新机场临空经济发展进程。

责编:admin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

 
  • 政策
  • 焦点
  • 人物
  • 航企
  • 建设
  • 商务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国际空港信息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www.ia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27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