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空港运营 > 管理 >> 正文

西藏民航:砥砺腾飞四十载 续谱新篇再起航



2018-12-01   作者:余洋 杨晓煜  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   点击量:    打印本页 关闭


  40年来,西藏民航的队伍建设逐步增强。

  改革开放之初,西藏民航为正处级机构,职工不足百人,以内地调入、征招义务工、院校分配和全国民航单位派援为主。根据民航企业化工作的进程,1985年,在民航拉萨站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了民航西藏自治区管理局,并于1993年开始执行局、处、科三级管理体制,由此,西藏民航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工作不断规范和逐步成熟。为适应民航体制改革、生产保障快速发展的需要,不断引进高素质、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并努力提升工作能力成为了西藏民航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证。西藏民航结合民航援藏工作的不断深入和不同时期的工作需求,从自身生产生活条件改善、薪酬福利制度完善、职工职业生涯规划建立、精神文化阵地建设等方面狠下功夫,努力创造和丰富选人、育人、用人、留人的工作方式方法,促使一大批乐于奉献的有志之士,前赴后继地扎根西藏、奉献民航、建设边疆。截止目前,区局共有在册干部职工2376人,其中,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员工1175人,占49.5%;具有初级及以上职称和职业技能鉴定资格分别378人和791人,占15.9%、33.3%,基本形成了一支工作经验丰富、专业技能全面、年龄结构合理、价值目标一致的干部职工队伍,人才队伍的保障能力持续加强和提高。

  40年来,西藏民航的基础建设扎实推进。

  改革开放前的1977年,为实现毛主席和周总理关于“加速西藏建设、巩固西南边防”战略构想,各方动用8个单位、11个县域的3万工人,以牺牲89名战士、200名民工的代价,历时8年建成的当时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昌都邦达机场,成为西藏区内第二座民用机场。

  之后的40余年里,随着运输生产量的不断增长和地方发展对民航的迫切需求,西藏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如雨后春笋般在雪域高原如火如荼的展开。在拉萨贡嘎机场1989年7月、2000年12月两次改扩建和昌都邦达机场1995年恢复性建设后,林芝米林机场、阿里昆莎机场分别于2006年9月1日和2010年7月1日通航;昌都邦达机场经过改扩建,于2009年9月29日启用;日喀则和平机场经恢复使用建设,于2010年10月30日通航。特别是2006年开始的拉萨贡嘎机场“飞行区改造及配套工程”,再次提升了区内枢纽机场的保障能力;作为应急项目的“贡嘎机场助航灯光工程”,在2008年6月投用,结束了西藏民航43年无夜航保障能力的历史;2011年建成的航油接卸油库工程,极大地提高了航油运输效能和航班保障能力,降低了公司运营成本。

  助航灯光

  进入“十三五”,西藏民航正加快实施拉萨贡嘎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扎实推进三个新建支线机场、拉萨机场二跑道项目的援建工作,抓紧开展林芝、昌都支线机场选址等前期工作,建设规模和计划投资前所未有。目前,西藏区内5个运输机场,占比分别达到了全中国高高原机场的33%和世界的12%,均具备夜航保障能力,且功能布局趋于完善,保障能力不断增强。长期以来,西藏民航用区内五个机场布局的“点”,通过空中连接区内外的“线”,形成了推动西藏跨越式发展的“面”,让进藏难成为历史、出行难得以缓解,极大改善了西藏的交通、投资、旅游环境,有力促进了民族团结和谐,给西藏123万平方公里土地上330余万各族儿女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福祉。

  40年来,西藏民航的民生保障彻底改善。

  西藏艰苦环境、恶劣条件,更好地服务广大干部职工、解决后顾之忧是各级党委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通航至改革开放初期,用汽油、煤油、太阳灶烧水做饭,菜品单一且不新鲜,还主要依靠从成都空运,如遇航班延误,则无蔬菜可吃,靠咸菜下饭,仅能吃饱,无吃好可言;就餐时,只能蹲着或者站在食堂门口吃饭,常常饭菜中夹着尘土,甚至砂砾。同时,取暖难,吃水难,用电难,洗澡难,住的干打垒,除了不缺大风沙和寒冷,好像什么都缺,没有一扇窗户是完整的,屋顶的铁皮也是色彩斑斓,这种现状持续了很多年。

  随着上级关心关爱源源不断的释放,西藏民航历届党委切合实际地逐步实施员工关爱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把体现人文关怀、建设民生项目、丰富生活内涵等方面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吃透、用好政策,把上级的关心关爱用到刀刃上。一方面,从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大病医疗互助、丰富娱乐活动等方面给予关心关爱,特别是近几年供暖工程、职工活动中心工程、阳光棚工程、职工食堂工程等一大批民生项目的投入使用,干部职工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质的改善;文化建设、班组建设、安康杯竞赛、文体协会活动等一大批寓教于乐的文娱活动持续深入开展,干部职工的生产生活精神内涵得到了巨大丰富和提升。另一方面,积极向民航上级呼吁进一步提高干部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用待遇留人;进一步健全区局干部职工的生产生活保障,如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员工体检费标准、雪线补贴标准、员工疗养费标准和疗养天数等,用感情留人;进一步解决区局干部职工的后顾之忧,如建立内部离岗休养制度、内调制度、海拔4000米以上机场员工轮岗制度以及干部交流学习制度,用事业留人。总体来讲,40年来,西藏民航实现了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步走、双丰收,干部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归属感正不断提升。

  (余洋 杨晓煜)

责编:admin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

 
  • 政策
  • 焦点
  • 人物
  • 航企
  • 建设
  • 商务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国际空港信息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www.ia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27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