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空港文化 > 文章 >> 正文

创新安全管理与建设安全文化刍议



2014-04-22   作者:吴涛  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   点击量:    打印本页 关闭


  在2011年12月26日召开的“2012年全国民航工作会议暨航空安全会议”上,李家祥局长提出推进全行业实现更高水平的安全发展要把握好八个方面的关系,即安全责任体系中“四个责任”之间的关系、安全保障能力与发展速度规模的关系、坚持“安全第一”与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关系、防范关口前移与人员资质建设的关系、完善规章标准与依法严格监管的关系、提升运行品质与强化科技支撑的关系、安全链条稳固与行业内外和谐的关系、创新安全管理与建设行业安全文化的关系。

  距离2012年民航工作会议已有两年多的时间,民航业也实现了较长时间的无重大事故运行目标,然而对于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依然有很多不如人意之处,本文针对“创新安全管理与建设行业安全文化”进行初步探讨。

  一、安全管理要避免“碎片化”

  安全管理是管理者对生产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以保护人员和财产不受损失,促进企业管理提升、效益提高和健康发展。“碎片化”原用于信息技术领域,引申为完整的东西破碎成诸多的零块,失去了整体性和系统支持。随着民航企业的迅速发展和利益攸关者需求的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压力不断增大,要回应社会公众的关切,提高生产运营的安全裕度,就要着力避免安全管理的“碎片化”。

  是什么造成了安全管理的“碎片化”?可以总结出以下三个原因:一是高速发展带来的成长烦恼。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民航业经历了高速发展的时期,原来在低航班密度、低劳动强度下形成的经验和方法几乎完全失效。细致的岗位分工让员工很少对其他岗位的工作内容有所了解,本位主义、小集体思想随之滋长;二是知识更新速度快,从“高高兴兴上班来、平平安安回家去”到“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从“八该一反对”到“持续安全”,安管理理念从内容到形式、从内涵到外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客观上要求管理者的头脑跟上快速发展的脚步;三是部分基层单位习惯于被动式安全管理,缺乏主动思考和创新实践的勇气,“文件传达文件、会议落实会议”的现象依然存在。

  要避免安全管理的“碎片化”,首先要建立完整的安全管理体系,以SMS体系和民航局颁布的《机场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指南》为指导,以PDCA循环为手段,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起完整规范、操作性强的安全管理体系。其次,安全管理体系重在运用。如果将安全管理体系作为阶段性成果束之高阁,无疑是浪费组织者和撰写者的宝贵精力。一个不完善但是正在使用的管理体系,好过一个完善但是束之高阁的管理体系,能力固然有强弱,但更重要的是勇于创新的态度。再次,安全管理的落脚点在基层。“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实现安全管理的多层次、多维度,重点和难点都在基层。要认真培训行业和企业的规章、流程和标准,发挥基层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研究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长期性、循环性、多发性的问题,从问题找对策,更能使安全管理有的放矢。

  二、安全管理需要持续创新与改进

  多年以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始终是行业安全工作的指导方针,要让指导方针落地成为可操作的措施、手段和流程,就需要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SMS和SeMS是系统的、清晰的和全面的安全风险管理方法,它综合运行、技术系统、财务和人力资源管理,融入到集团公司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活动中,包括目标设定、实施计划和绩效评估等,目的是最终实现安全运行和符合局方的规章要求。

  对安全工作实施的内容、步骤、时间进度、责任划分进行系统梳理,并根据现实变化情况(如局方规章、政策变化)进行充实和调整,同时要制定详细的子计划,逐一进行细化和分解。在完成学习宣贯、安全评估、多维控制等工作的前提下,进行危险源识别和评估,形成完整的预防与纠错机制。

  安全管理体系提供了有效的管控手段,一是细化安全职责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个人,避免安全责任的无的放矢;二是生产流程规范化,杜绝工作中的随意行为,使安全工作时刻处于可监控、可追溯的状态;三是可以通过自检、互检、评审、研讨等方式,达到预防与纠错的目的,从而为安全管理持续的创新与改进创造了条件。

  创新安全管理的手段可以十分多样,如利用移动网络技术使用手持终端,随时接收和传递航班动态和保障信息;加大宣传力度,改“防”为“预”。通过与报纸、广播、电台、网络等媒体的合作,特别是微博、微信、视频等新媒体方式,向广大社会大众宣传航空安全知识。其中,特别应该关注日益崛起的社交媒体的作用;通过客货代理人、旅游机构进行提前告知和提示,消除安全事故隐患于事前,变被动为主动,让绝大多数的非主观安全隐患远离操作现场,做到“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安全目标要内化为员工的自身诉求,外化为个人的自觉行为,人既是安全的手段,也是安全的目的。创新安全管理关键就在于人的因素,安全管理既要“依靠人的管理”,又是“为了人的管理”。要持续满足人的需求,就要持续创新和改进,随着不断变化的需求而调整、充实和提高。

  三、建设安全文化需要多头并举

  安全文化,重在以文“化”之。民航企业虽然要追求经济效益,但维护公共安全的社会效益无疑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首要职责。

  建设安全文化要营造正确的人文氛围。一种氛围的形成将对组织内的员工行为模式和成长轨迹造成极大的影响,安全既是全体员工的责任与义务,也是全体员工的信仰与荣誉。要通过各种载体将“安全在心中、幸福在手中”的安全价值观反复宣贯,创造出更加富有人文精神的和谐气氛。

  建设安全文化要预防群体性不作为心理。心理学家曾提出“破窗理论”,如有人打破一建筑物的窗户,而这扇窗户又没有得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心理暗示,从而打破更多的窗户玻璃。同时,如果没有严格、公平的奖励和处罚机制,群体心理状态就会在天长日久中渐渐失去道德的基准。要预防群体性不作为心理,就要为团队树立明确和清晰的安全价值标准和取向。

  建设安全文化要考虑员工的诉求。应建立员工满意度评价体系,从职业规划、岗位竞聘、技术通道、企业年金、大病救助等方面提炼KPI指标,通过持续的改进和检验,提高员工对于职业和企业的满意度。

  建设安全文化要丰富载体形式。要加强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从讲政治的高度,从规划职业生涯的角度,教育和督促员工养成“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的安全理念,堵塞主观懈怠的漏洞;要定期召开安全生产研讨会,邀请员工家属参加,通过研讨会的形式使安全关乎每个人事业和家庭的观念深入人心;要创建学习型组织,通过创建活动鼓励员工追求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不断追求安全管理工作的新境界。

  安全是民航工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永远不能逾越的红色警戒线。硬件设备设施的质量和可靠性不断提升的同时,人的因素在机场安全事故和差错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建立更加合理的人、机、料、法、环系统,持续创新安全管理方法和手段,需要和谐进取的安全文化支持。同时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关注人的需求和发展,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才能使安全管理有了明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安全管理和安全文化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相互影响又相互联系,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将会极大地促进民航业安全发展目标的持续实现。

责编:admin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

 
  • 政策
  • 焦点
  • 人物
  • 航企
  • 建设
  • 商务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国际空港信息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www.ia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27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