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机场的反恐故事
在毗邻五角大楼的美国运输安全管理局总部,工作人员进出时总要路过一组“9·11”恐怖袭击“纪念品”—纽约原世贸中心北塔一截金属横梁,华盛顿五角大楼一角遭袭后的数段残垣,以及来自机组人员和乘客与劫机者搏斗而最终坠毁宾州乡野间的“英雄航班”上的一片零件。那场震惊全美乃至全球的恐怖袭击之后,美国《航空和运输法案》迅速在国会通过,并经时任总统小布什签署生效,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成立运输安全管理局。
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美国民航业大发展,铁路和陆路客运量相应锐减,因此反恐工作也不可避免以机场为重。此前,机场安检工作多由各大航空公司委托私人安检公司完成。“9·11”后,美国全面提高了民航安检标准,运输安全管理局集中接管了对全美400多座机场的安检工作,每天安检旅客人数达180万人次;少数私营企业也须经该机构授权才能执行安检。
美国机场安检入口前缓慢移动的长队总令人印象深刻。人们一一解下皮带、除去鞋子、脱下外套,和随机行李一起一一搬上安检带后,本人还要赶紧到一旁排队接受X光扫描; 时不时有人显得手忙脚乱。若碰上同一队中有人行李遭质疑而需重检,又要耽搁半晌。因此,有经验的旅客往往会预留更多时间。
在预算和人手紧张的情况下,长期保持如此严格的安检标准对机场安检工作是不小挑战。从工作投入产出比的角度,运输安全管理局也试图减少部分搜查违禁物的工作量,让安检人员将精力重点放在爆炸物等高风险物品上。然而,面对“9·11”后美国社会惊弓之鸟般的神经,安检标准想要降低却很难。
运输安全管理局去年原本计划放宽违禁物品清单,允许旅客在登机随身行李中携带宽度在1.27厘米以内、刀刃长度在6厘米以内且无锁定刀刃功能的小刀以及部分运动器械。但新计划毫不意外遭到部分国会议员、民航业工作人员及旅客安全组织群起而攻之。迫于压力,运输安全管理局宣布彻底取消“松绑”计划。
一次和美国老记者麦克·凯勒曼一同出差,在慢吞吞挪动的安检队伍中,这个白人老爷子突然压低声音在我耳畔来了一句,“你看,这就是"他们"赢了的地方。”谁?又赢在哪里?话说得含混。但眼神交汇时,言者、听者多少有些了然。十余年来,除了美国先后以反恐之名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打响两场旷日持久且争议巨大的战争之外,美国本土也仿佛投身一场常态化、全方位的“反恐战争”。可以说,反恐已成今日美国社会的常态和特征。尽管已积累诸多经验,去年4月15日波士顿国际马拉松赛事现场的惊魂爆炸却凸显美国本土反恐所面临的新挑战,反恐之路难见尽头。
转眼间,今年5月2日已是“基地”组织前领导人本·拉丹被美国海豹突击队击毙三周年的日子。这是美国总统奥巴马就职以来在外交层面最善拿出来自夸的“政绩”。当年他宣布消息时的意气风发犹在眼前,但三周年纪念日的意义却已趋于淡然。
5月21日,纽约“9·11”纪念博物馆将正式开门。逝者已往生13年之际,生者却多少有些黯然—原来,本·拉丹之死远非这个国家反恐故事的句点。
责编:admin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
- 上一篇:人民日报:低成本航空风行全球
- 下一篇:国内大型机场改扩建还需“再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