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空港文化 > 文章 >> 正文

为误机旅客航班返航:规则与人性之辩



2013-09-26   作者:李晓津 田延  来源:《中国民航报》   点击量:    打印本页 关闭


  事件回顾:9月15日,陈静女士在杭州出差,突然接到家里打来的电话,称女儿和婆婆出了车祸,女儿当场就走了。心急如焚的陈女士急于从杭州赶回长沙,但等她赶到机场时,已经错过了最后一班从杭州直飞长沙的航班。在得知陈女士的遭遇后,在南航和杭州机场的共同努力下,本来已经准备起飞的航班返航,重新搭上了陈女士,让她能在第一时间赶回长沙。

  这次返航事件备受关注,也引来了社会各界人士的争议。有人为返航叫好,认为此事传递了一种温暖的社会正能量,体现了民航服务的人性化;也有人为返航担忧,认为此次返航不符合相关规则,耽误了大多数旅客的时间,影响了航班正常,若过于宣传和扩大化,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对于安全、正点、服务质量的高标准要求,使民航成为了比较特殊的服务行业。那么,在遇到特殊情况时,民航服务到底是人性化优先,还是规章制度大于一切?我们希望通过这个特殊的事例得到一些启示。

  正方观点:此次返航传递了一种温暖的社会正能量,体现了民航服务的人性化。

  正方一辩:航班返航的亮点是“人性温暖”

  据新闻媒体报道,在为迟到旅客返航一事中,偶然因素起到了很大作用,在杭州萧山机场的历史上也并不多见。而笔者则认为,航班返航的罕见倒在其次,“人性温暖”才是此事中的最大亮点。

  暖意首先来自航空公司。在获悉旅客晚点的特殊原因后,南航和杭州机场尽最大努力帮助其顺利搭上航班。据民航业内人士介绍,想让已经准备起飞的航班掉头返回登机口,即便存在可行条件,也需要机场的地服调度、配载等7个部门进行沟通,并迅速作出周密安排。为了这样一位遇到特殊情况的普通旅客,航空公司宁愿消耗不少燃油,也要费尽周折让她如愿登机,这种人性化的关怀,岂能不令人为之动容!

  暖意还来自与陈静同坐一个航班的其他133名乘客。应该说,无论是出于对航班延误的焦急心态,还是面对一位旅客晚点希望返航的“无理要求”,这些同机旅客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不予理会、拒绝合作。但值得称道的是,在航空公司的耐心解释和劝说下,没有一位旅客坚持反对航班返航。我们也从中得到启示:现实中很多看似无解的难题,只要找准了“人性”这把钥匙,就未必不能获得普遍谅解,使问题迎刃而解。

  一滴水可以折射阳光,南航、杭州机场的员工以及所有与陈静同航班的旅客共同上演了“爱心返航”的动人一幕,展示了“人性”的力量,感动了许多人的心。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赢得社会美誉,有时并不需要花哨的创意、出奇的宣传,只要将心比心,善于从“人性”的角度,真正把服务对象当“自家人”看待,哪怕遇到再大的问题,也会得到最大限度的理解与支持。在航班延误经常成为矛盾焦点的今天,这样的“温暖案例”,尤显意义深远。(司马童)

  正方二辩:以人为本才是民航业的最高规则

  不是为了某个明星,也不因特权,只是为了一名普通而不幸的女子家逢意外时想要回家的迫切之情,这场“前无古人”的飞机返航格外让人震撼、惊喜、欣慰。

  在对于此次返航事件的讨论中,很多人提到了“规则”,产生了“人情乱法”的担忧,觉得不论出于什么情况,飞机都不能因为一个迟到的人而牺牲其他旅客的利益,认为飞机正点才是民航业的“规则”。这种说法貌似客观公允,其实却有过分拔高“规则”之嫌。须知,包括民航在内的一切服务行业和一切相关“规则”,其存在的价值或出发点首先就是服务于人。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兼顾航空公司的特殊性,实现航空公司与旅客共同的最大利益,这才有了“准点”等众所周知的、严格专业的“规则”。

  “规则”固然“严格”,固然需要“严格”,却也不等于不再“以人为本”或干脆“冷酷”。航空公司的配套制度严格到近乎“苛刻”,但它到底还是服务于人的。飞机为一个普通人返航的事很鲜见,但“鲜见”却并非“不可能”或“不应该”,而是“这个可以有”。

  只不过,“可以如此”也要考虑客观条件。比如在此次事件中,许多客观因素的巧合,使航班具备了返航的条件:飞机虽已开始滑向指定跑道,但尚未接到起飞命令;当晚杭州机场的航班很少,飞机返航没有对其他航班造成影响,安全性有保证;同机的133名旅客大义支持,机场的地服调度、配载等部门沟通良好。虽然陈静的不幸是返航的直接原因,但上诉客观条件也缺一不可。陈静的“幸运”,是在严格规则下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加上各种综合因素的配合使然。因此,类似陈静所遇见的这种“温暖返航”不可能日常化、经常化,可遇而不可求,不必当做绝对参照或示范,也难以简单“复制”。(张渤宁)

  正方三辩:“温暖返航”是群体人性化的胜利

  不是为了某位明星,也不因为特权,只是因为一位母亲突闻噩耗时想要回家的迫切之情,航空公司和机场及时决定返航,以最大努力确保了服务以人为本,充满了爱心,令人感动。陈静是幸运的,因为飞机不可能为每一位晚点旅客返航,恰巧是因为当天晚间机场的航班少,没有对其他航班造成影响,安全有保证,所以她的心愿才能达成。

  这次“温暖返航”的成功,应当归功于与此事相关的整个群体的人性化和人情味。正是有了机场、航空公司各个部门的整体联动,航班才能够顺利返航。而我们在为航空公司、机场叫好的同时,也不应该以沉默对待飞机上那些默默等待、整整晚点了一个小时的旅客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此次返航事件中,付出爱心的不只是机场和航空公司,还包括航班上的所有旅客。正是有了所有旅客的爱心与大度,才让这个爱心返航的故事尽善尽美。我们应该把最真挚的表扬和掌声送给这些旅客们。

  这种群体的人性化,是我们这个社会最需要的正能量。从感情上讲,面对一位遭遇不幸的母亲,同机旅客们应该给予理解和支持。然而,这份“应该”却不是“必须”的,同机旅客毕竟都蒙受了航班延误1个小时的损失。爱心归爱心,权利归权利,爱心的正当不应掩盖权利受损的不当。在返航前,航空公司和机场应该第一时间征询同机旅客们的意见;在取得同意之后,航空公司、机场和媒体应在第一时间对他们的爱心行为作出肯定和表扬,以此弘扬社会正气。(郭文婧)

  反方观点:此次返航不符合相关规则,耽误了大多数旅客的时间,影响了航班正常,若大肆宣传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反方一辩:为误机者返航不宜盲目提倡

  女儿和婆婆同时出车祸并导致女儿死亡的家庭悲剧,对于一位母亲来讲不啻晴天霹雳,其不幸遭遇值得人们同情,急于见女儿最后一面的急迫与焦虑也能够让人理解。基于此,航空公司为这位“特殊乘客”破例返航似乎合情合理。但不容忽视的是,这次返航客观上影响到了其他人的利益。比如为了迁就一个人而耽误了大多数人;比如打乱了航班秩序,破坏了规矩,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等。按照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即使当事人有非常特殊的“迟到”理由,也终究是一名误了航班的迟到者。正如一些新闻媒体在报道中说的那样,飞机返航不是闹着玩儿的,更不比班车可以多等几分钟。

  冷静地分析一下,几乎每个误机者都有自己的特殊情况和迟到理由,质疑民航为丧女乘客返航,并非缺乏同情心的冷血表现,而是对规则制度的维护,是对包括误机者本人在内的所有旅客的生命安全负责。按照有关安全规定,飞机一般只有在安全受到影响的紧急情况下才能返航,而随便更改航程势必会对其他航班的正常运营造成影响。对于这种挑战规则的“破例”应当慎之又慎,不可轻易使用和盲目效仿,甚至可以对此说一句“下不为例”。

  在价值取向多元、规则意识淡漠的今天,人们常常面临“守规矩”还是“人性化”的矛盾纠结。比如高考迟到、公交车让座纠纷等,反映出了人们在面对道德与规则时的两难选择。现实生活中众多的违规与破例,无不以“人性化”为理由,这就需要厘清人们对“以人为本”理念的认知。在笔者看来,真正的“以人为本”,应该以遵章守纪为前提,以保障大多数人的利益为目的,而不是随意为个别违规者行方便、开绿灯。只有维护好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基本秩序,才能实现民众利益最大化的“以人为本”。

  以航班返航为例,可不可以有值得“破例”的“特殊旅客”?答案是肯定的,但那必须是“生命救援”,即为了生命垂危的伤者而争分夺秒。此次杭州机场的飞机折返显然不属于此类情况。任由这种“人性化”泛滥,势必伤及规则的严肃性和秩序的正常化。人们也许还记得前不久舆论对“两乘客强堵动车门等迟到同伴”的口诛笔伐。

  值得忧虑的是,破天荒的迟到优待,会不会给某些精明人编造“悲怆”故事以使迟到有理的启发与联想?如果“热泪盈眶”的理由不足以让飞机返航,误机者会不会以陈静为例,要求被“人性化”一回?由此看来,从交通规则和机场信誉出发,除了千钧一发、人命关天的关键时刻外,罔顾多数旅客权益、挑战机场运营秩序的“人性化”不宜盲目提倡。(张玉胜)

  反方二辩:返航须以规则和安全为先

  虽说飞机为个人返航让人心中一暖,也让爱心飞扬,但是飞机返航毕竟是特例,不可过于渲染。相反,飞机返航应经过仔细斟酌,不能贸然行事。

  此次返航发生在凌晨,不会对其他航班造成影响,没有安全方面的危险。但特例就是特例,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此风不可滋长。如果今天女子为了看望亲人要求飞机返航,明天男孩儿为了追寻爱人要求飞机返航,那么民航的正常运行秩序就会被扰乱,多数旅客的利益就无法得到保障。飞机不是的士,不应为了某个人而延误或者返航。规则是铁律,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迟到是自己的过错,不应由航空公司或者其他旅客买单。毕竟,返航不仅耽误了其他旅客的时间,也造成了不小的燃油消耗和资金浪费。

  一句话,飞机为个人返航,其“以人为本”的服务精神值得肯定,但其做法不必渲染。我们为航空公司服务理念的提升而喝彩,但并不鼓励返航的频繁发生。面对紧急或特殊情况,航空公司可酌情在其他旅客同意的情况下为个人服务,但必须以规则为先,以安全为前提。(王琦)

  反方三辩:警惕:“温暖返航”暗藏的危险信号

  航班为了一位不幸的母亲返航,这则新闻初看时的确令人感到温暖。然而仔细思考一下,这份温暖的背后似乎暗藏着一个危险的信号:只要有一个能够打动相关管理部门的理由,飞行规则是可以因人情而改变的。如果任由这个危险信号传播下去,将会带来各种难以预料的恶劣后果。

  民航业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精密系统,每一个环节都有赖于一套完整的规则才能安全、正常地运转。航空公司、机场都有自己严格的规章制度,以确保航班的安全、正点和服务质量。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某个环节不按规则办事,影响的可能是整个的航班保障链条。拿这次返航来说,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同机旅客的延误,还有航空公司额外的燃油等成本。而间接的影响,则是可能干扰杭州机场和长沙机场其他航班的正常运行。为了一个人而付出如此多的社会成本,让这么多人为这次返航“买单”,是否值得呢?

  按照目前中国民航的相关规定,一般只有在飞行存在安全风险或因紧急情况需履行社会责任时,航班方可返航。返航情况通常包括以下几种:存在空防安全,飞机出现安全问题,天气原因影响飞行,长时间地面等待造成机组超时,机上有旅客重病垂危等突发事件,飞机临时收到上级指示需要紧急运输救灾物资等。显然,这次返航并不在上述情况之列。这一次的“破例”,会不会造成示范效应,引来诸多“靠眼泪飞”的效仿者呢?如果真的出现类似的效仿者,航空公司一是很难分辨其情由的真伪;二是在航班延误本已引起诸多旅客不满的情况下,实在也不能总是为了个别旅客而影响航班正常。这种左右为难的情况,相信民航与旅客都十分不希望见到。(马太)

  总结陈词:坚持小爱有涯 实现大爱无疆

  在民航业内,飞机返航并不少见,但返航大多是由于天气状况不好、航空器出现意外故障等可能导致安全隐患的因素,而因某位乘客返航的事件尚属少数。

  行业内外关于此次返航存在的争议,主要是围绕民航照顾个别旅客与照顾全体旅客的矛盾。笔者认为,航空公司照顾一名旅客是“小爱”,为该航班及后续航班全体旅客提供安全、正点的服务则是“大爱”。小爱必须有涯,大爱才能无疆。

  就此次返航事件来说,民航确实做了一件好事。在我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中,“天地之间人为大”的理念根深蒂固,这是中国民航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南航、杭州萧山机场为了一名有特殊情况的旅客返航,体现了中国民航服务的爱心,反映出民航服务日益亲情化、人性化,在中国民航服务发展史上增添了亮眼的一笔。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航空公司照顾某一名旅客毕竟属于“小爱”,为全体旅客提供安全、优质的服务才是“大爱”。此次的返航做法不宜过度宣传,也不宜过度扩大,以免带来负面影响,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航班返航会对其他大多数旅客带来影响。根据公开的资料,因为此次返航,该南航航班比原定起飞时间晚点了整整1个小时。事实上,每名旅客都希望自己选择的航班能够准点起飞、准点到达,这是航空公司的基本社会责任。

  第二,如果过度宣传该做法,容易给社会公众传递错误信号。在不能保障每名旅客都是诚实守信的背景下,可能“诱使”其他误机旅客寻找类似原因,请求飞机返航或等候。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如何甄别旅客要求是否合情合理、航班返航还是不返航,将成为困扰民航的一大难题。

  第三,如果过度宣传该做法,将增加新的航班延误因素。当下,航班延误问题已经成为困扰整个民航业的难题,社会各界对这个问题都非常关注。民航局、航空公司、机场、空管等部门均在加大力度对航班延误进行治理,切不可一边治理一边再给自己制造新的延误因素。如果民航潜在旅客在考虑选择何种交通方式出行时,除了考虑价格和时间因素外,还要再考虑人为因素是否会导致航班延误,将使民航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事实上,在此次返航服务中,民航还有一些可以提升之处,比如要加强与旅客的信息沟通等。根据相关新闻媒体的报道,在此次返航事件中,民航工作人员在飞机关舱门前曾经8次打电话给该旅客未果,然后决定关舱门并开始滑行。如果民航能够再多打几次电话,或者通过其他方式联系上该旅客,或许可以在飞机准备起飞前安排该旅客走VIP通道,尽可能地准时登机。这样既缩短了旅客的等候时间,也可以尽量避免飞机返航。

  总之,民航服务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事后看来总有值得改进之处。此次返航事件可以作为中国民航服务新的案例,带来新的启迪。民航是大众的民航,为顾客服务是民航的职责。在处理“小爱”和“大爱”的关系方面,民航必须坚持小爱有涯,才能实现大爱无疆!(作者系中国民航大学教授)

责编:admin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

 
  • 政策
  • 焦点
  • 人物
  • 航企
  • 建设
  • 商务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国际空港信息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www.ia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27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