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企业实现发展 需科学加大投入
如何构建更加平衡的投入、产出关系,是每一个企业必须面对的课题,民航企业亦是如此。投入,不仅仅要算“经济账”,更要着眼长远,算安全账、品牌帐,唯有如此,才能舍得投入,合理投入,均衡投入。
安全,是民航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民航行业实现更高水平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而必要的安全投入,则是提升民航安全水平的有效手段。民航局局长李家祥曾强调,抓安全工作,在投入上一定要“算大账”,满足安全生产运行的基础性投入,增加提高安全水平的附加性投入。按照这一思路,不仅要舍得在包括机场、空管等保障安全有关基础设施建设的“硬件”项目上花钱,还要重视对安全监管、飞行标准、空防安保、安全培训、安全文化等安全能力建设的“软件”项目的投入。只有加大投入,才能全面构建持续安全体系,进而实现民航行业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
在强化安全投入的同时,民航企业亦不能忽视在提升服务和品牌建设方面的投入。作为服务性行业,服务质量的好坏自然是衡量民航企业竞争力和品牌价值的重要指标。而建立好的品牌形象,不仅得益于外在的形象设计与宣传,更来源于自身确保服务链条有序、顺畅的能力。例如,全国大部分地区将陆续进入冬季,民航将再次面对“冰雪考验”。这时,如果机场除冰车、扫雪车等设施设备不足,除冰液储量不够,将大大降低除冰效率,影响航班正常的运行秩序。而航空公司如果对签派、机组等关键岗位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不足,也会对航班运行造成更多不利影响。只有机场加大应急资源储备投入,提升地面服务保障能力,航空公司加大人员培训力度,保证航班高效运行,才能共同减少异常天气下的大面积航班延误,最终得到乘客的信任和再次选择。
当然,要综合发挥投入效果,还需要行业各环节的协同配合。例如,RNP(精密导航技术)系统能够使飞机具备在能见度极差的条件下安全、精确着陆的能力,但要发挥系统效用,机场装备RNP系统和航空公司为飞机装载导航设备两者缺一不可。再如,民航局已于今年要求全国8个旅客吞吐量2000万人次以上、18个旅客吞吐量500-2000万人次的大中型机场,安装、使用Ⅱ、Ⅲ类盲降系统,但由于一些航空公司缺乏在相关培训上的投入,导致很多机长不具备Ⅱ类盲降运行资格,造成了机场系统资源的浪费,进而影响了低能见度天气条件下航班运行效率的提高。由此可见,只有行业链条上的每一个运行主体都加大合理投入,发挥共同的作用力,才能充分发挥每一项投入的预期效果。
投入是门大学问。安全、服务、品牌上的投入,往往并不能立竿见影地产生经济利益。但失去必要的投入,发展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有具备长远眼光,科学投入,才能实现我国民航企业乃至全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责编:admin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
- 上一篇:机场建立安全信息监管平台的设想
- 下一篇:七十二小时过境免签市场博弈背后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