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空港运营 > 管理 >> 正文

民航局:大型机场推进标准II类建设,枢纽机场开展CATIII类研究



2019-04-20   作者:  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   点击量:    打印本页 关闭


   2018年,我国民航旅客运输量已达6.1亿人次,同比增长10.9%;千万级机场达到37个,北京首都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1亿人次。

  中国民航的快速发展给飞行安全和航班正常带来巨大挑战,其中,低能见度对航班运行安全和正常都有较大影响,提高低能见度运行和保障能力,减少天气对航班正常的影响,不仅是真情服务的需要,同时也是安全运行的需要。

  航班要在低云、低能见度天气条件下正常着陆,主要使用仪表着陆系统,这是目前全球应用最为广泛的飞机精密进近着陆系统。该系统根据决断高(DH)和跑道视程(RVR)分为三类,即CATⅠ、CATⅡ和CATⅢ。其中,最高等级的CATⅢ又分为A、B、C三种。级别越高,飞机进近着陆对天气的依赖度越低,适应性越强,决断高(DH)可以从60米降至15米,跑道视程(RVR)则可以从550米降至50米,甚至达到飞机接地那一刹那才目视能见跑道(DH、RVR双双为0)的程度。

  目前,中国民航有11座机场公布了CATⅡ类标准。其中,上海浦东机场、北京首都机场公布了CATⅢA类标准。今年9月,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将在国内率先实现CATⅢB类运行,即决断高低于15米或无决断高、跑道视程小于175米但不小于50米的运行,有望由此减少低能见度造成的航班延误,从而进一步提高航班正常性。

  为此,民航局提出了在大型机场继续推进低能见度起飞、标准II类或特殊II类及相应的A-SMGCS(高级地面活动引导及控制系统)建设,在枢纽机场开展CATIII类研究,全面提高机场低能见度运行保障水平的总体要求,切实推进民航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航行新技术发展和机载设备升级,对于我国航空公司低能见度运行能力大幅提升起到很大作用。我国已有22座地形复杂的机场设计公布了RNP AR程序,解决了困扰这些机场多年的秋冬季航班正常性低、机场通达性差的问题。与此同时,中国民航发布了HUD实施路线图,通过飞机HUD设备加改装,加速低能见度运行步伐。截至去年底,中国民航共有1133架飞机安装了HUD,14家航空公司具备了HUD运行资格,已有87座机场公布HUD特殊Ⅰ类标准、20座机场公布了HUD特殊Ⅱ类标准、11座机场公布了HUD RVR150米起飞标准,特别是首都机场率先公布了HUD RVR90米起飞标准。航空公司也已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提升低能见度运行的价值。

  2018年我国民航航班正常率达80.13%,天气造成的航班延误占比超过50%,其中低能见度影响占很大比重。2019年全国民航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全面提高机场低能见度运行保障水平,全面推动中国民航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

责编:admin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

 
  • 政策
  • 焦点
  • 人物
  • 航企
  • 建设
  • 商务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国际空港信息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www.ia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27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