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空港聚焦 > 人物 >> 正文

走出教育、科技、体制协同创新的新路子

——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院长胡明华

2013-09-29   作者:肖敏 侯美丽  来源:《中国民航报》   点击量:    打印本页 关闭


  今年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以下简称“民航学院”)成立20周年。自1993年建院以来,民航学院先后向民航系统输送了空管、签派、飞行技术等各类高水平专业人才近11000名。作为我国民航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之一,民航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特色?部局共建的创新体制给它带来了哪些发展机遇?面对各民航院校的竞争,民航学院又将如何面对?本报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民航学院院长胡明华。

  人才强校,开放办学

  记者:致力于建设民航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学院,民航学院在民航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特色?

  胡明华:为民航事业的快速发展及时培养并输送足量的高层次人才,是民航学院的战略定位,也是特色所在。20年来,学院先后向民航系统输送的各类高水平专业人才,以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特点广受好评。这与学院一直致力于探索高素质的民航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学科专业和教学科研平台的建设,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是分不开的。

  学院积极实施“开放办学”战略,与民航单位组建校企联合体,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学校与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航材进出口集团公司、华东空管局等民航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开展联合申报课题和科技成果转化等合作,依托董事单位先后建立了14个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目前,学院建有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交通运输工程和安全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航空工商管理硕士、交通运输工程和航空工程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针对民航行业对空管、机务、适航和飞行等特殊人才的需求,学院开展了在大学二、三、四年级本科生中招生进入交通运输本科专业学习的“2+2”、“3+1”、“4+1”等人才培养模式。20年来,民航学院培养的毕业生中85%以上都走上了民航工作岗位,成为我国民航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

  学术为本 服务民航

  记者:除了培养民航专业人才外,民航学院在科研方面还取得了哪些成绩?

  胡明华:民航学院坚持以学术为本,以服务民航为己任,积极推进科技创新。目前,学院在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空域规划、民航运输管理、机场运营与规划、航空器安全评估与维修保障、航空安全运行控制及管理、可靠性与适航技术、机载设备相关技术8个学科领域形成了较强的科研优势,包括24个特色科研方向。

  “十一五”以来,学院针对民航系统各项业务的需要,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70余项,其中国家“863项目”5项,“973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9项(其中重点研究项目1项),曾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25项。学院的许多科技成果在民航空管局、各大航空公司和主要机场得到了应用,成为我国民航事业重要的科研基地。

  体制创新带来了发展机遇

  记者:去年底,工业和信息化部与民航局共建南航大,体制上的创新给民航学院带来了哪些发展机遇?

  胡明华:根据共建协议,民航局将统筹考虑南航大民航特色学科专业建设,在重点学科建设、科技攻关项目、课程建设、专业师资培养、教学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支持南航大进一步加强面向民航事业的人才培养,鼓励和引导优秀毕业生在民航系统就业,推动南航大与民航局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同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并对民航特色学科专业建设和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建设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

  部局共建给南航大带来了全面发展的机遇: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期望能进入民航整体规划,民航学科专业发展有望纳入民航体系;教师发展有更多的机会,学院获得更多的支持和投入,加快发展速度,突显民航特色;以民航人的身份争取民航企事业单位更多、更广泛的支持,加大民航董事单位对学院发展的支持力度。

  面对发展机遇,我们将执行学校提出的民航学院“特区”建设政策,致力于完成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学院激励与分配制度改革、“特区”财务预算制度改革、“特区”人事和职称制度改革以及“特区”专业与学科建设经费投入与管理制度改革。通过体制改革和创新,调动广大教职工投身“特区”建设的积极性,实现学院又好又快发展。

  抢抓机遇 彰显特色

  记者:目前,民航院校发展迅速,民航高端人才和科技资源的竞争日益激烈,民航学院将如何走出一条彰显民航特色的发展之路?

  胡明华:民航发展正处于有史以来最好的时期。民航学院既要强化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民航特色,又要提高民航特色的层次和水平。我们要在人才培养上控制规模,实施民航精英型教育,将学院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融入我国民航职场人才需求体系;在学科专业建设上求精不求全,力争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将学院的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融入我国民航科技创新体系;避免与国内同类院校的同质化竞争,重点突破省部级以上重点学科、民航特色专业建设和新一代航空运输系统重大科技项目的发展瓶颈;将学院的文化建设融入我国民航行业文化体系,充分体现民航学院的优势和特色。学院还将利用好董事会平台,打造民航教育培训、科学研究的协同体,把机制体制创新放在首位,使“产学研用”高度融合,在人才、科技和体制方面实现真正的共赢。

责编:admin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

 
  • 政策
  • 焦点
  • 人物
  • 航企
  • 建设
  • 商务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国际空港信息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www.ia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27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