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空港文化 > 文章 >> 正文

开创航空租赁蓝海 民生租赁构建公务机服务生态圈



2013-05-07   作者:章文贡 赵慧利  来源:一财网   点击量:    打印本页 关闭


  2008年,民生租赁着手研究公务机租赁市场,2009年4月正式进入该领域。

  “民生租赁期望在未来五年内公务机资产突破1000亿,机队规模超过400架,包含建立100架飞机规模的‘空中出租车’机队,使越来越多的中国客户乃至亚洲客户享受到世界级的、高品质的公务机服务。”

  这是民生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民生租赁)副总裁兼飞机租赁事业部总裁张博最新描绘的民生租赁公务机板块的发展蓝图。作为国内公务机市场的开创者,民生租赁绝对有资格立下上述豪言。

  2008年,民生租赁着手研究公务机租赁市场,2009年4月正式进入该领域。屈指算来,四年时间,民生租赁目前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公务机租赁机构,拥有的公务机规模超过130架,占国内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到年底,公务机运营机队将超过100架。

  下一个五年,除了公务机资产规模继续扩大,机队规模持续增加外,为了改善国内公务机客户的飞行体验,民生租赁还拟在全国范围内新建多个公务机场,让中国乃至亚洲客户更自由地飞翔。

  开创公务机市场

  “对一个企业来说,我认为最值得骄傲的不是抢占市场,而是创造市场。”民生租赁董事长孔林山谈在到公务机业务时充满自豪,他说:“我们最值得骄傲的一件事,就是关注并且开创了公务机这一细分市场。”

  从世界范围来看,公务机市场是航空的细分市场,在国外非常发达。据张博回忆,他在美国阿拉斯加考察时,发现当地一个小机场,跑道很简易,却停着几百架大大小小的飞机,包括水上机、陆地飞机、直升机等。公务机的巨大市场空间,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当时,美国公务机数量有10000多架,巴西也有3000架左右。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公务机数量还不足50架。

  “我们开始研究的时候,在国内注册的公务机只有20多架。这个数量相对于数以千计的民航市场来说,微不足道。”孔林山表示,从全球来看,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特别是整个国家的经济规模、人均财富的水平、人均GDP的水平、亿万级富豪的数量和公务机有一个正相关的关系。但是中国的市场却是一个倒挂形势,当时中国经济GDP全球第三,拥有公务机的数量却在世界排名非常靠后。

  这种倒挂,意味着巨大的市场空间。经过详细调研之后,民生租赁决定抓住这个商机。

  “经过调研,我们发现很多人表达了对公务机的强烈需求,这让我们对市场前景充满信心。”张博说。民生租赁在成立一周年之际,率先在国内金融租赁公司中启动公务机租赁,采取5 1模式,一次性订购了6架公务机。

  所谓5 1模式,即民生租赁自己订购一架,然后同时批量订购5架公务机。中国的很多富豪们正是通过民生租赁自己订购的这架公务机,才真正接触并了解了公务机。

  此后,在短短不到半年的时间内,民生租赁提供的公务机租赁业务,取得了非常好的市场反响。民生租赁的公务机被越来越多的客户认可,第一批订购的订单也迅速被消化掉,然后民生租赁开始持续下单。

  事实上,从实际情况看,中国的公务机需求已经十分庞大,只差临门一脚,需要一个机会引爆公务机需求。而民生租赁所做的,恰恰就是这种开创性的工作。

  从价格上看,公务机便宜的约1亿元,贵的约4亿元。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拥有购买公务机能力的企业家不在少数。

  在孔林山看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和企业家群体的诞生,公务机已逐渐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放眼全国,能用得起的企业大有人在。据民生租赁预计,到2020年,中国市场有望拥有近千架各类公务机。

  服务由点到线

  短短四年时间,民生租赁在公务机租赁市场开疆拓土,目前市场份额接近90%。一时间,工银租赁、农银租赁等其他金融租赁公司相继进入该市场,公务机租赁热闹了起来。

  “这个市场很大,不是任何一个机构能够通吃的。”张博表示,民生租赁欢迎更多的机构进入公务机行业,“如果说有竞争那也是自己和自己的竞争,我们自身的发展还跟不上迅速发展的市场需求。”

  今年4月15日,兴业银行(601166)与胡润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13高净值人群另类投资白皮书》指出,在中国6万多亿富豪中,16%有意向使用公务机租赁服务,15%有计划购买公务机。这意味着,中国至少蕴藏着近一万架公务机市场需求。

  美捷香港商用飞机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蓝彼安则预测,未来十年,中国的公务机数量有望达到1200架。

  “公务机租赁市场上的后来者,基本上都在拷贝民生租赁此前的业务模式。”一位租赁业人士称,这个市场,民生租赁是绝对的领跑者,更可怕的是,民生租赁一直在创新,加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与其他租赁公司相比,张博道出了民生租赁公务机业务的核心竞争力。“其他机构提供资金类产品,提供融资,而民生租赁提供的是公务机整套解决方案。”

  张博解释称,对国内公务机用户来讲,接触公务机也是最近十年或五年以内的事情,对公务机的认识应该讲是非常不全面的,个别客户可能只知道一种机型或者一个品牌。

  实际情况是,公务机从选购、使用,再到残值处理等环节都是非常专业化的细分市场,公务机的用户在每一个环节都十分陌生,对综合化服务的需求十分迫切,急需一个“空中管家”。

  而这种需求,与民生租赁“空中管家”的定位颇为契合。张博称,民生租赁现在所提供的服务体系是以融资租赁为基础,从购买到使用再到退出这三个主要环节提供配套咨询服务和全程跟踪的金融服务。

  显然,相比于简单的融资,这种“空中管家”服务,极大地提升了公务机客户的用户体验。

  此外,民生租赁还建立了一个公务机俱乐部,公务机的拥有者和意向购买者都可以加入。加入公务机俱乐部之后,成员可以将自己公务机的剩余运力交给民生金融租赁来合理安排,充分发挥其价值。

  张博还表示,随着机队的增长,民生租赁探索出一个资源共享的模式。比如说,同一类型、同一品牌的飞机,很多飞机用品,包括备品备件都可以共享,这样一来也降低了客户群的成本。

  “别人是做点,我们做的是线。”张博表示,为客户提供融资仅仅是第一步,民生租赁的目标是成为最为专业的公务航空租赁全流程解决方案提供商。

  打造公务机服务“生态圈”

  为了进一步提高公务机客户的飞行体验,在提供公务机全流程解决方案的基础之上,民生租赁再次提出,搭建民生公务机服务的生态圈。“由点到线,再到圈,这构成了其他金融租赁公司难以复制的民生租赁模式。”

  总的来看,这个生态圈中最重要的两个关键环节分别为,航空公司和机场。截至目前,民生租赁几乎已将这两个环节完全打通。

  本报获悉,此前不久,民生租赁已经利用集团的力量收购了一家通航公司,并将其更名为民生国际通航股份有限公司。民生租赁成为唯一一家拥有自身航空公司的金融租赁公司。而这家通航公司的主营业务,即为民生租赁的公务机客户提供执管等专业服务。

  “现阶段,中国缺少的是真正国际化的专业执管公司。”一位航空业人士称,国内公务机运营商能力参差不齐,多数公司难以提供真正的定制化服务。

  而比收购通航公司更大胆的想法是,民生租赁打算自己建设公务机机场。

  张博透露,民生租赁马上就要牵头组织建设国内第一个公务机机场,地点将设在北京附近。“目前已经处于立项审批阶段,获批的可能性非常大。”

  对于公务机用户而言,机场不足是影响公务机大发展和用户体验的一个关键问题。

  “公务机停靠机场的收费高昂。不论是中国最繁忙的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型机场,还是中西部的中小型机场,收费均高于一般航线飞机。”上述航空业人士称,更有甚者,由于机场数量有限,部分公务机根本找不到就近可停靠的机场。在国内一些繁忙的机场,还很难获取可供公务机临时起降的时刻。

  统计显示,中国民用机场只有166个,这个数字与中国的国土面积不相称。目前,中国有45%的县级市享受不到民航服务;在333个地级市,只有56%能够享受到民航服务。到2020年我国机场规划数量也只有260座左右。

  事实上,民生租赁建机场的想法也并非天方夜谭。国外的公务机很多都有专门的机场,起降方便,美国仅通用航空的机场数量就达到1.68万个,巴西这一数字也达到2500个。

  “北京之后,下一步要在上海、广州建设公务机机场,当地政府都表示了欢迎的态度。”张博表示,再之后就是在其他二线中心城市,最终将搭建起中国公务机的基地网络。而这是其他机构难以企及的,也是民生租赁的竞争优势所在。

  “蓝天51000计划”

  2013年,是民生租赁“一五”的收官之年,也是“二五”的开局之年。

  从今年开始,为进一步提高专业化能力,民生租赁将原有的飞机、船舶两个板块独立出来,成立单独的事业部,按照准法人模式运行。

  “对于公务机板块而言,第一个五年是初创期,第二个五年是成长期,第三个五年才是成熟期。”张博表示,五年之内,大陆地区公务机数量达到500架。而其中,民生租赁的目标是机队规模达到400家左右。

  此外,张博还表示,民生租赁将在适当时机进入大飞机租赁市场。“虽然大飞机租赁是一个红海,但也是主力战场。国内商用飞机容量有数千架,目前的增长幅度也很大。作为一家主流的飞机租赁公司,我们还是会进入这个市场。

  事实上,在民生租赁的公司层面,董事会还专门制定了“蓝天51000计划”,即用5年的时间,形成以公务机、直升机为主导的航空产业集群,并适时进入大飞机业务领域,资产规模达到1000亿元。

  “五年时间,中国公务机市场才刚刚起步,未来五到十年,中国公务机市场,会迎来更大更好的市场空间。”张博表示,民生租赁对发展趋势和前景比较乐观,下一步会持续专注地深耕细作,提高专业化能力。

责编:admin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

 
  • 政策
  • 焦点
  • 人物
  • 航企
  • 建设
  • 商务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国际空港信息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www.ia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27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