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艰辛从头越——展望国产民用客机
一百多年以前,封闭已久的中国在近代工业领域大幅落后于西方,许多今天看起来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产品,当年进口时都要带上个“洋”字,如“洋火”、“洋油”、“洋车”等等。晚清文人孙玉璋所著的《异闻琐录》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道光间……中有自来火者,长仅盈寸,一端五色洋药,擦之而火爆发……唯索值厅昂,非豪商显宦无力求之耳”。当没有工业技术能力生产时,小小的火柴变成了奢侈品,这实在是偌大中国的悲哀。直到十九世纪80年代,在李鸿章等官员的支持下,我国才出现了生产火柴的工厂以对抗外国品牌的垄断。
一百多年后,我国已经能够挑战现代工业的王冠,制造民用客机并出口到外国,例如新舟60系列,形成了研发、生产、质保、适航、运行、融资的产业链条,不能不说是实现了巨大的历史性的跨越。在巨大跨越的背后,是几代中国航空工业前辈的血汗凝结。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我们更应对国产民用客机充满期待。
来自历史的声音
回首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历程,一路走来凝结了太多的艰辛和遗憾。民国时期长时间的社会动荡,让航空工业在诞生伊始就大幅落后于西方;建国之初,我国航空工业得到了苏联的大力支持,迎来了第一个快速发展期。“一五”期间,苏方一共援建了150个大型建设项目,其中航空工业项目多达15个,我国初步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航空工业体系。
“二五”期间,中苏双方商定的援助协议中有19个航空工业项目。根据当时国家建设大西北的计划,19个航空工业项目选址在四川、陕西、甘肃等地。当时这些地区工业基础薄弱,很多地方连供电和交通都无法保证,所以选址勘察和调整不可避免。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厂房设计、施工不合理,工程质量问题严重,直到1960年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专家,第二批航空工业项目还是没有建成。
在我国研制过的各型飞机中,“运十”无疑是最具悲壮色彩的一个。1970年8月,国家计委、中央军委批复上海市试制生产运输机的报告,任务代号后来被定为“运十”。经过全国各工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运十”终于在1980年的9月26日,由飞行员王金大驾驶进行了首次试飞。到1984年,共飞行130多个起落、170多个小时。1985年后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运十”飞机的研制和试飞工作实质上停止了。
参考苏联安-24型飞机研制的“运七”于1970年12月25日首飞,并于1984年完成试飞,1984年中国民航总局正式颁发适航证。“运七”飞机是中航工业西安公司制造的双发涡轮螺旋桨中短程飞机,该机于1986年投入客运服务,2000年从国内客运航线上退役。
现实的冀望
今天工作在民航运行一线的员工,也许见过安-24、三叉戟、图-154等客机,但最熟悉的无疑是美国波音的B系列和欧洲空客的A系列客机。入职近20年的笔者,也只是在入职之初保障过“运七”飞机,“运七”之后的10余年里,中国的天空上没有了国产客机的身影,直到由奥凯、幸福航空运营的“新舟60”客机再次出现。
民用客机是一个国家工业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制造2025》中重点提名的项目,自然也是国人关注与期待的焦点。在比较国产客机与国产汽车制造业的过程中,我们更能深刻体会到我国航空工业的艰辛与执著。
我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农业国家起步,逐步成为了世界上工业门类和制造业规模第一的国家,但在最高端领域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航空工业是一项高科技又极复杂的事业,飞机设计、发动机、飞行控制、电子设备、适航验证等都是技术难关,与国家整体工业水平息息相关,需要长时间的技术积累。三十年多前我国虽然造出了“运十”,但那是当年举国体制的产物,在经济性上存在着不小的问题,而且发动机等关键技术也没能过关。
对比国产汽车制造业,虽然后者较早采用了中外合资方式,但是西方人不会给你核心技术,汽车制造业的市场换技术模式难以称之为成功。直至今日,某些大型合资车企的新车型在国外设计后,国内仍然是连个螺丝的位置都不敢改动。
制造业技术和文化的传承,德国工人的祖辈当年是造坦克的,美国工人的祖辈当年是造航母的,而我们的祖辈当年绝大多数是种地的。要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完成西方几代人的成就,我国航空工业人可谓任重道远。
成功者一定是曾经的失败者
俾斯麦曾经说过:失败是坚忍的最后考验。对于技术性和系统性高度复杂的航空工业而言,尝试和失败更是家常便饭。
1909年,一名29岁的年轻人—耶鲁大学毕业生威廉·爱德华·波音在航空展会上对飞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正是这位年轻人后来开启了一个庞大的航空制造帝国。在波音公司成功的背后,有太多的挫折和失败。二战后,由于美国军方的定单锐减,波音公司陷入到空前的痛苦之中,被迫将雇员数量从51000名裁减到75OO名。进入民用客机领域意味着巨大的研发人力和资金投入,是一场压上全部身家的豪赌。此时的民用客机市场上,螺旋桨飞机是不可撼动的霸主,而波音公司为了研发喷气式的原型机,投入了相当于公司净值四分之一的研发费用。
1965年,波音做出了公司历史上最大胆的决定,启动B747巨无霸客机计划。这个决定几乎拖垮了波音公司,70年代初,这款客机的销售情况远逊于预期,波音受到沉重打击,1969年到1971年的三年里,波音总共裁掉86000名员工,占到了雇员总数的60%。在那段艰难岁月里,西雅图州际公路附近甚至树立起了一块广告牌——“谁最后离开西雅图,别忘记关灯好吗?”
但是,波音的执著和冒险终于获得了回报,在洲际航空旅行市场上,B747被证明是一款非常成功的超大型客机,并将麦道公司的对抗机型DC-10远远甩在了身后。观察波音公司的成长历程,我们会发现波音不惧失败、敢于冒险的精神几乎成为了其文化DNA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此同时,中规中矩的麦道公司始终扮演着追赶者的角色,并最终于1997年沦落到被购并的境地。
即便是拥有百年历史“金字招牌”的波音公司也会马失前蹄,遭遇新机型研制的种种挫折和失败。在2013年1月,B-787飞机收到航空公司7起紧急事故记录。如果不是空客的A350还没有投入商业飞行,B-787“梦想”客机也许会变成“梦魇”客机。
成功者一定是曾经的失败者,这句话放在民用客机制造业更有现实意义。所以我们应该对中航西飞工业和刚刚成立7年的中国商飞抱有信心,国产客机研制之路从来都是充满艰辛苦涩的旅程,我们应该相信中国制造的客机一定能翱翔在祖国的碧海蓝天之上。
中国运营支持中国制造
当年贺龙元帅曾动情地对航空工业人说:“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换来点儿外汇,进口点儿材料,都被你们糟蹋了,你们能过意得去吗?”经历过举国之力支持航空工业的人们,更懂得国家意志和国家尊严的重大意义。
2014年5月23日习总书记在上海参观中国商飞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样机时,曾经指示“我们要做一个强国,就一定要把装备制造业搞上去,把大飞机搞上去,起带动作用、标志性作用。中国是最大的飞机市场,过去有人说造不如买、买不如租,这个逻辑要倒过来,要花更多资金来研发、制造自己的大飞机。”
目前,“新舟60”已经投入了国内商用运输,“ARJ21”已经完成了验证飞行,“C919”的研制也进入攻坚的“深水区”。曾经有人说过,我国的工业史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山寨史”。笔者认为,具体到航空工业而言,每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和借鉴,美国人曾引进过英国的喷气式发动机,苏联人也曾大量窃取过西方的技术,关键是引进和仿制后不断消化和吸收,吃透其中的技术奥秘,才能走上自主研制的发展之路。
我们展望中国制造的一次次成功飞跃,也期待中国运营的成功实现。2015年6月29日,民航局局长李家祥表示,民航局将制定一揽子支持政策,鼓励使用国产民机和机载设备,不断提高适航审定能力,积极拓展双边适航,加强国际合作,全力支持国产民机产业发展。2014年,中国共有3.9亿人次乘坐飞机出行,并将继续保持比较快速的增长。中国商飞的报告显示,未来20年内,我国市场将需要新增5541架客机。航空市场的巨大潜力,必将对国产民用客机制造业形成有力的支撑。
中国人不应仅是廉价产品的模仿者和跟随者,而更应当是高端产品的研发者和创造者。作为一名民航从业者,笔者十分理解社会公众对于国产民用客机的爱之深和责之切,相信航空工业和民航行业对于安全的极度重视,一定能够催生出高安全性、高可靠性、高稳定性的国产民用客机。愿我们拿出耐心、信心和决心,一起为国产民用客机加油,为航空强国之路喝彩!
责编:admin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